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礼义廉耻为什么称之国之四维?
礼义廉耻,四维,礼义礼义廉耻为什么称之国之四维?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四维承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平常我们说的是四维是:由点画成线,由线画成平面,由平面组成一个立体,这个立体在某个时间里静止或运动。四维说明了一个物体在某个时间里存在的状态。可礼义廉耻为什么称之为国之四维呢?礼即礼义之邦,是一个国家与别国和睦相处、友好平等、互相帮助、文明程度的体现,如果对别国以强凌弱,横行霸道,指手画脚,动辄武力威胁,还谈得上礼吗?义,即正义、道义,指一个国家做的事情,充满正气,合乎人民的利益和意愿。如果以某种借口,对别国施加压力,进行侵略掠夺别国资源,使别国的人民蒙受灾难,还有“义”可言吗?廉指的是为官清廉,廉洁奉公。俗话说:当官的不贪财,打仗的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如果当官的贪污受贿,以国家人民利益受损,给别人以好处,从而中饱私囊,这叫廉洁吗?这样的官能处处为人民着想,为人民谋利益吗?耻,即耻辱。国家的每一个人,要懂得所做事情的耻辱和光荣,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知耻则勇于改过,就趋向于进步了。人人都能做到这样,国家就文明兴旺,繁荣昌盛了。我们的国家正是饱受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夏侵略的耻辱,所以我们要居安思危,富国强兵,以强大的力量来防御一切外敌的入侵。可见,礼义廉耻是一个国家的四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管子所说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里所谓的礼义,即是一种对人的行为具有较大约束作用的制度,具备一定法的性质。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认为,在没有国家和法律的时候,自然法就已存在,成为了人类正确行为的准则,以它的理性力量指示和禁止着人们行为的选择,理性是不成文的法律,法律则是成文的理性。先秦时期所谓的“礼”,即是人类理性在制度上的体现,或者可以说,礼治是法治的源头,是法治最初的表现形式。孔子所痛感的“礼崩乐坏”,不仅仅是指社会道德的滑坡,同样是指规则制度的丧失和崩溃。他所一心要恢复的“礼制”,即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法治”,希望重新靠规则制度来规范权力的运行和个人的言行举止。
过去学术界普遍存在一个误解,认为儒家倡导“人治”,法家则倡导“法治”。但事实是,法家所倡导的“法治”,并非象现代法治所提倡的那样,要对君主的权力进行限制,而恰恰相反,是为了更好地把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其所谓的法,只是君主意志的体现,是为了更好地约束臣子和普通百姓。而儒家所提倡的“礼制”和“德治”,则是为了把权力限制在道德和法的范围内,而避免执政者纵情声色、为所欲为,做出逆天背理、残害百姓的事情来。由此可见,儒家比法家,更接近于现代法治的理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出处
出自《管子•牧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这句话已经告诉我们了,礼义廉耻是维系国家的规范与标准,这四项标准规范不推行,国家就会灭亡。
治国不适用
古代的这些道德规范要求是有局限性的,以古代的情况也许可以应用在治国方面,但是放在当下仅可以用在自我道德修养上,如果还用在治国方面,那么国家会赶不上时代的节奏,会重蹈覆辙。
今人读古书注意
当今的社会无论人文社科,自然科学都远超古代。尊古是对的,因为古代文化也有可取之处,同时也是对我们自己的尊重。但是不能拿古代文化直接套用现在,因为社会情况不一样了,一定要发展中看问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出自《管子·牧民》右国颂:“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四维不彰,国乃灭亡”出自《史记·管仲列传》。 原文: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附近有人造板厂,里面的残次品可以加工什么?望各位告知一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