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司马迁写《史记》受了谁的影响?
司马迁,史记,司马司马迁写《史记》受了谁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消息很快传至京城,满朝文武为之震惊。虽然他们深知李陵的为人,投降匈奴很可能是迫不得已,甚至另有考虑,但在汉武帝面前,没有一个人敢于直说,全都一边倒地痛骂李陵。
唯有太史令司马迁,敢在汉武帝的垂询之下,谈出自己的看法。
他对汉武帝说,李陵以五千人马抗击匈奴十万大军,并歼敌一万多,这是很不容易的事,虽然最后战败投降是个错误,但他决不是一个贪生怕死之辈,投降匈奴有可能是权宜之计,以待机会杀回马枪报效国家,现在万不可对其家属治罪,否则就彻底断了李陵的后路,他不投降也得投降。
正是此番坦诚直言,触怒了汉武帝。
这位颇为自负的天子,不允许有任何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尤其是司马迁的话,在他看来,是打击贰师,抬高李陵,为李陵游说。
他一气之下叫人把司马迁抓起来,投进了牢狱。第二年,汉武帝在杀了李陵全家之后,又以“诬罔”主上的罪名,对司马迁施以宫刑。史称“李陵之祸”。
这一年,司马迁四十八岁。
事后证明,司马迁当初的分析是对的。
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李陵在置酒送别即将归国的苏武时,席间曾多次“起舞”,并唱出了“壹绝长别”的悲歌,即著名的《别歌》。
歌中,他一方面对比苏武身陷匈奴十九年而不改其节的操守,自感忏愧;另一方面,又因家属被株连杀害,悲怆地发出“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的叹息。
可见,如果汉武帝当年不杀其家属,情况将另当别论,而为他说公道话的司马迁,也能躲过被囚狱中、惨遭宫刑之劫难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来回答一下:
继承父亲遗志
根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在汉武帝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
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是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自身知识渊博,志向远大
司马迁的父亲是非常好学博学的人,跟随在父亲身边,司马迁自己也学到了不少东西,董仲舒那里,学习《春秋》,又在别处学习《尚书》等,加之他自己聪明好学,又学习了《国语》,《世本》,《战国策》等著名的历史著作,包括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当时官府典籍的藏书,司马迁都一一看过了,这就为他编纂《史记》打下了厚实的文笔,史料基础。
司马迁父亲去世后,司马迁做了太史令,因为太史令官职的职责,他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他在整理史料的过程中,就已经将很多内容记在了心里。
身受摧残心志更坚
司马迁也是一位忠臣,在朝期间尽职尽守,不曾落人话柄。一次,大将军李广利打了败仗,汉武帝问司马迁该不该处死,司马迁认为不该处死,谁知道司马迁的回答触怒了汉武帝,认为司马迁与大将军李广利有勾结,才替李广利说话,于是当场就下令将司马迁压入大牢之中,在牢中,司马迁吃了许多苦,被打的遍体鳞伤也交代不出与李广利将军有啥私通之罪。
后来李广利的罪名坐实了,司马迁因为碰到了非常狠毒的官吏管他的案子,所以被施了宫刑。司马迁受了宫刑,受人耻笑。
他回到家中,决定化悲愤为力量,想要与天一搏改变自己的命运,想要写下流传千古的佳作,在周围人的嘲讽中最终写成了千古绝唱《史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司马迁父亲是史官,从小就接触这种文化的熏陶,使得司马迁就励志完成父亲的愿望。
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从小就博闻强记,聪慧异常,再加上家学渊源,他受父亲影响极深,立下了宏伟的志向:协助父亲写完《史记》。为了增长见识,积累材料,年轻时代的司马迁栉风沐雨,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在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将军李陵入狱,司马迁挺身而出,犯颜极谏,因而得罪了汉武帝,遭到飞来横祸,蒙受了不白之冤。身受酷刑的司马迁悲愤交加,但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还是忍辱含垢,坚持写作,终以大笔如椽完成了52万字的鸿篇巨制——《史记》 。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司马迁出身史官世家,写《史记》也是继承了父亲司马谈的遗志。
2.司马迁崇拜孔子,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司马迁也想通过《史记》来宣传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
3.由于为李陵说话触怒汉武帝,司马迁最后受了宫刑,可以说是没脸见人甚至没脸活着了,完成《史记》成为他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司马迁自然就全心全意把《史记》写下去并且希望能够藏诸名山传诸后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如何理解苦非苦,乐非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