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诸葛亮草船借箭时,曹操看到江面敌船,为何不射火箭呢?
火箭,草船借箭,当时诸葛亮草船借箭时,曹操看到江面敌船,为何不射火箭呢?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至于曹军当时浪费了那么多箭,为何没有想到射一只火箭?这就得问写书的罗贯中了。有时在紧急的时候,失急慌忙中,人的智力就大打折扣,用很简单的方法就能解决的问题,当时就是想不出;也许曹操战赤壁,本没有用火攻的打算,曹军军械司就没有制造火箭火器;也许是诸葛亮的草船怕遭火箭射击,就停在了火箭射距之外,曹军也用了火箭,因其射距近,火箭射不着?也许是曹操担心用火箭射着了敌船,怕敌船着火后趁火势猛冲曹军水寨?要知道当时曹军水陆大寨相联,绵延几十里的,着了火可真不好救。也许……也许……?总之吧,罗贯中没有让曹军射火箭,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为三国文化留下了精彩纷呈的一节,为后世开启了重视研究天气预报的先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历史上的“草船借箭”并非诸葛亮所为,真正的借箭一说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两回,一次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孙权身上,一次是发生在唐朝时期的张巡身上,而张巡借箭根据《新唐书》记载是在陆上发生,由草人于城下受箭而归,因此真正在江上用船借箭的就是吴主孙权。那么孙权此为,曹操为何不用火箭呢?
事件背景
“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三国志.吴主传》
草船借箭的真实事件是发生在濡须之战中,此战的时间为建安十八年正月,也就是在冬天。此战与赤壁之战已经相隔五年之久,自然与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战争背景是曹操与孙权对峙于濡须,曹军初战失利,坚守河西岸壁垒不出。交代完事件背景,再来分析曹操的顾及所在。
地理分析
濡须口古称栅口水,上接巢湖,下通长江,濡须水是施水的一条分支,根据郦道元的《水经注》所载,施水发源于鸡鸣山,入巢湖,又从巢湖流出,巢湖出水口处就是濡须水。现今所见濡须水是经过千年河沙沉淀改向而成,而按古籍记载,孙权所驻扎的地方称为江西营,但很不巧的是,由于在繁昌螃蟹矶处,河道是直转90度,为西南至东北流向,孙权所在西营实则也是于东岸。那么时至正月,中国大地上盛行西北风,孙权将船开到江上,风向还是占有优势的,如果曹操用火箭射之,保不齐孙权弃船就走了,而燃烧的船只会借着风势吹向曹操大营,这种搬起石头咂自己脚的事情,曹操这么精明的人是不会做的。
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吴历》
另外濡须一带古为水泽国,沿江一带芦苇、杂草丛生,江面的情况还比较复杂,一旦火起,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再者,曹操于对峙时期新做战船,大多新船所用桐油、油漆都并未完全风干,属于易燃物体,这种用火攻的办法不一定会烧掉对方,但有可能会引火自焚。
内因所使
东吴曾在赤壁之战上一把火玩垮了曹操的十五万大军,当年也是似曾相识的一个夜晚,江面层层薄雾,黄盖也是驾着船逼近曹营,那一幕也只过去了五年,曹操不会那么大的忘性,论玩火,东吴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当年曹操一定也不明白为何在冬天就起了东南风,对于东吴江面地理状况的不自信是有原因的,因此不敢火攻的心里因素还是有的。
“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吴历》
曹操作为一个军事家,战场上的敏感度是出类拔萃的,深知孙权来意,既然是来窥探军情的,又何必大动干戈的部署军士准备火箭,曹操很明确的指示“赦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做好姿态,展示军威,量量肌肉,表明我避战是跟你打消耗的战术,而不是怕你,这就达到目的了,慌忙组织火攻反而显得曹军忌惮吴军,不慌不忙的射退敌军就足够了。
孙权的这一草船借箭也并非有意为之,趁大雾天气试探军情,遇到曹军警戒,乱箭射来只能急中生智,也并非演义里那样,明摆着就是来借箭的,但孙权这一机智的行为也获得了曹操那句传世褒奖——“生子当如孙仲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草船借箭为什么不放火箭?
放不放火箭并不重要,因为这是罗贯中先生为给诸葛亮脸上贴金,特别虚拟的一段故事,根本没有的事,这一段故事把吴国地位高于周瑜的鲁肃大夫这样一个有胆有识,曾单刀赴会向关羽讨荆州,为孙权做了东吴版的(隆中对),不过没有刘备,而是刘表,鲁肃可残了,成为一个胆小怕死鬼样,连酒杯都端不稳,吓得差点尿裤子,为了神话诸葛亮,鲁肃在演义作者笔下就成了一个二百五一样人,这可是大笑话,还草船借箭,现在人境界已不是过去,懂历史人可多,这种话题还是不提为好,免得又要黑诸葛亮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答 | 江隐龙
三国时期的火箭并不想我们想像中带有推进装置。当时的火箭仅仅是在普通的羽箭后方绑上一些浸油的易燃物,比如麻布等,在放箭前将其燃烧达到纵火的目的。这些易燃物本身有一定重量,其次又会增大羽箭的阻力,可想而知其射程是远远不如普通弓箭的。在草船借箭的故事中,本来雾气便极重,诸葛亮的船队距离曹操水寨又有一定的距离,用火箭既不一定能射到,又因为雾气过重而效果不佳。
真正的古代火箭首次记载于明朝军事著作《武备志》中,其引燃物并非麻布之类而是火药筒。火药筒外壳坚硬,内填火药,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留一导火线。这样的火药筒在点燃后会产生向前的推力,以此提高射程。明朝时期是中国兵器大发展时期,火药类兵器层出不穷,如果三国时期有明朝的火药技术,说不定曹操还真会用火箭代替羽箭。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