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理解“绘画是思想的产物,不是只为满足视觉的观感”?
思想,视觉,艺术如何理解“绘画是思想的产物,不是只为满足视觉的观感”?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我作为陶瓷绘画从业者,景漂一族,有幸参观了这次展览,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观摩的机会,我仔细地品读每一幅作品,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情节,从中体会王老的创作思想,方法以及技巧。吸取丰富的营养。
但是,感受更多的,却是感动。画瓷八十年,不容易。
细细品味王老的瓷画,以画动人,以情感人,以诗词点醒人,画中满满的亲情,爱情,师友情。
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喜爱,对祖国山河的赞美。
特别是这幅大型中堂釉下青花瓷板画《古松挂圆月图》,构图简洁,笔力独特,看似随意挥洒,一切皆有章法,古松虽老依然苍劲挺拨,犹如神龙出水,傲视群雄。
在月亮的映照下,習習生辉。再配上一幅对联。
上联是:古松挂圆月有规有矩;
下联为:长箋写短诗天方地圆。
书法古朴凝重,遒劲有力,有魏晋风骨,书与画结合巧妙,相得益彰,上,下联对仗工整,充满禅意与哲思。
对不同年龄段的观者都会有各自的解读,感悟,启发,又或是其它,不仅仅是画面的美,还有画外的想象和思索。
王老的画总是这样有看头,有想头,不仅愉悦身心,更能启发观者的大智慧。
请试论之:此次展览共展出王老师各个时期的作品118件套,其中写生作品39件套,瓷画精品79件套,洋洋大观,让观者大饱眼福。
细细品读王锡良老师的作品,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以及综合装饰无一不精,而犹喜画树。
其笔下之树千姿百态,形神兼备,或仰首挺立,或俯身穿插,健笔纵横,姿意挥洒,有《树王》的美誉。
王老的作品,讲究立意,注重装饰,用笔简繁有度,设色清雅丰润,构图巧妙自然,具有简洁明朗的艺术风格。
而其最大的亮点或点晴之处又体现在画中的题画诗或题跋。
其诗,书,画结合,相得益彰,浑然一体,画有限而意无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画中配诗,是中国画的一大特奌,诗,书,画,印是中国画的四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王老深谙此道,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画画不仅仅是技巧,经历,阅历和文学修养也很重要。
要使你的画有看头,必须有文化的内涵。”题画诗或题跋成为绘画形象意义的引申,铨释,或补充,陡增了画的灵气和想象,使观者来往于诗画之间,获得更丰满的艺术享受。
王锡良老师虽然只上过三年私熟。但在其叔父王大凡(珠山八友之一)的引导教育下,从学徒时起,除画画外,便养成了良好的看书学习的习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第一口奶吃得好。”
看书学习的时间比画画还多,正是在名师的指教下,加上自身的“天分”和努力,王锡良在画艺,诗词及古文功底上并驾齐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三岁学徒,十五岁便能独立创作,受到叔父的赏识和赞扬,其诗词创作往往应用于陶瓷绘画中,为画增色不少。
其为画题诗的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现略举几首王老的题画诗,可见一斑。
其一:“大树参天立,森森一片阴。但愿人珍惜,万古得长青。”
其二:“图成一片石,添上一颗松。安个红亭子,再请一诗翁。”
其三:“条条篾片似金线,千丝万缕心里甜。巧手双双不停歇,编出公社幸福年。”
其四:“废画一张精裱成,使我感激汗淋淋。世上多有李公子,几多画家传姓名。”
王锡良先生早期的画作,受叔父王大凡的影响,多以历史故事,成语,典故及民间传说入画。
如:东山丝竹,云林洗桐,写经换鹅,琴操参禅,
再如:貂婵拜月,西施完纱,昭君出塞,贵妃醉酒等等,不胜枚举。
解放后,王锡良先生受中央美院教授梅健鹰,祝大年的影响,开始深入生活,师法自然,外出写生,为陶艺创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五九年创作的大型釉上彩瓷板画《革命摇篮井冈山》入选人民大会堂江西厅。
六三年创作的农村风俗组画粉彩四条屏《春耕》,《夏收》,《桃园》《假日》被景德镇市博物馆收藏。
文革后,王老已步入中年,但写生的热情不诚,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不止于景德德周边,黄山,三清山,庐山,圭峰,井冈山都画了个遍,搜集了大量的写生素材,同时也创作了不少的题画诗。
略举几首,其一:“奇峰三十六,人间天上山。名山今日看,奇秀两无穷。”
其二:“山阿显处矗琼楼,松竹玉屏翠欲流。雨后凭栏人字瀑,双龙飞舞下深秋。”
其三:“三清玉京峰,高高入云中。喜铺新磴道,南山北山通。百花丛中赏淑女,万松肃立拜天尊。从此来游者,攀登景色丰。”
而题画诗:”二头不见光,早晚还受凉。游山又作画,苦乐滋味长。”表达的是其晓行夜宿,歺风饮露的生活常态,也是这一时期写生生活的真实写照。
王锡良老师从艺八十年,写生几乎贯穿始终,他为何如此痴迷于斯,是在探寻绘画之道吗?“道”在哪里。
“道”就在大自然里,在山山水水之间,在一草,一花,一树,一叶之中,道就在他的心里,王老是己经得“道”了。
“道”还是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力,能在生活中发现常人觉察不到的美。
还能在五光十色的生活中,和丰富多彩的大自然里,敏锐地捕捉到具有特殊意义的绘画形象。表达,折射,记录生活的深处和人性的真,善,美。
王锡良先生的瓷画作品和题画诗,题跋,其内涵和深度无不体现作者本人的艺术修养,道德情操和人文情怀,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对真,善,美的讴歌,有的言志,有的探索。
有亲情,师友情,有对古代艺术家,工匠的褒奖;
有感慨,感动,还有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对前辈的尊敬,对普通劳动者的欣赏。
还有的是对现实历史的的记录,包括民歌,民俗及民间传说,请分别叙述之:
(1)题画诗:“坡上青松坡下枫。坡上青翠坡下红。红极一时终退去,还是本色四时同。”
表达了作者对不变色之青松的喜爱,并以青松自诩,自甘淡泊,做一个普通手艺人的人生之志。
(2)《松鹤图》题跋道:“瓷上装饰虽以图案为宜,但余未谙此法,多用绘画形式,往往吃力不讨好,近见市郊董家坞出土晚明清花瓷碎片,其纹样大都草草几笔,流畅而奔放,给人一种坦率天真之趣,今访其大意写松鹤图。”
表达作者对艺术的探索和继承。对古代艺人的赞美与肯定。
(3)写生画《石榴》题记曰:“杜华先生家迁南京时院子的石榴树,赠我后,树载在门前厨房院子内,狭小烟多还少阳光,花少果不结,现在院子里阳光充足,今年挂果数十颗,果熟籽甜,今日外甥女来家,剩下的果子全部下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