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理解心学与理学?
理学,儒学,朱熹如何理解心学与理学?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如何理解心学与理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第一:
“理学”又称“道学”。名以儒学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实质上是对儒学的异化。对于儒学而言,要么是今文经学家的微言大义,要么是古文经学家的训诂。而“理学”因为要结合政治需要,将儒学的“学问”上升为偏执的“信仰”,而变得思想的僵化,所以才会有“儒教”一说。最终理学将理性变成非理性的宗教化以及政治性的仕禄出路。
“理学”创始人是北宋的周敦颐、程颢、程颐等人。到南宋时,由朱熹集其大成,建立成一个较为完备的哲学思想体系,成为此后历代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理论工具。程朱理学为理学的正宗,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理学”作为实质上的宗教,具有高度排他性,这会禁锢人们的思想,使他们拒绝接受新知,因而不能进步。
朱熹是古代中国集大成的“理”学代表,王阳明则是古代中国集大成的“心”学代表。在世界观上,他们的看法或互有不同。但在宗教思想上,作为儒家学者,他们又都遵循和发挥《中庸》“修道之谓教”的观点,有互相一致的看法,那就是“道即是教”。“教”是人认识、觉悟、实现(“修”,即治)“天命”给予人的本“性”(“道”,即人性中的真理)的活动过程,所以,儒家所谓“教”,就是追求人之所以为人的真理(“道”)、传播人之所以为人的真理的活动,也是觉悟、实现自己人性的活动,还是顺应天命,发挥自己的天赋,实现自己神圣使命的活动。
朱熹注解《中庸》“天命之谓性”,人的本性,即“天理”。
朱熹所谓“人物之所受”于天的,就是人性。他断定“天命”不离开人性;离开人性,没有另外的“全体”的天命。天命、人性无二理。朱熹从人性论角度,对“天命”进行理性的、自然的解释,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对“天命”的权威看法。
第二:
“心学”是“理学”的一部分,是对“理学”的发挥。
王阳明所说:“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流行也谓之命,赋于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人只要在性上用功,看得一性字分明,即万理灿然。”
“心即性,性即理”。“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王阳明也根据朱熹理性理解“天命”内涵的思维模式,将“天”的内涵理解为“良知”。王阳明说:“‘先天而天弗违’,天即良知也;‘后天而奉天时’,良知即天也。”王阳明所谓“良知”,指人的本性、主体性,其本质内涵仍然是朱熹所谓的“天理”,只不过强调人内在固有的天理,即是“良知”而已。王阳明断定,“天即良知”,“良知即天”,理性地解释“天”的内涵,比朱熹说得更加直截了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本体结合伦理,认识结合修养
如果对照西方的唯心主义思潮,就会发现西方哲学是以人和自然相对立为基础的:自然是客体,是人的认识对象;人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以个人参验外物,反省自我人格为基础,主要不在于论证意识之外物质的不存在。王守仁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他还不至于完全否认花在未被看时已然存在的事实。中国哲学的落脚处不是真正探究自然的本质,而是如何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解决社会人伦的问题。所以同样是心的自我膨胀,西方表现为主观主义,而中国则表现为强调人的主体性,全为着让“人皆可为尧舜”的命题得以成立。也正因为主客观缺乏严格的分野,宋明理学的“知”,不是真的要研究花草虫鸟,而是要掌握忠孝仁义的真谛。忠孝仁义不仅仅在于知(认识),而在于行(修养)。所以,不管是理学的“先知后行”也好,心学的“知行合一”也好,他们口中的“知”都是一种道德理性、实践理性。2.吸取佛学营养,构建儒学思想
先秦诸子提出的哲学范畴不可谓不多,但都缺少理论论证;至多不过用实例、寓言、比喻等形象的方法讲述道理。如何将散见于儒家各典籍林林总总的概念串成系统,构筑起一座宏伟的理论大厦?在外来佛学的刺激下,启发儒学进行理论思辨。宋明理学正是一种思辨型的新儒学,带着佛学浸入的烙印。在讨论太极与无极的课题时,陆九渊写信批驳朱熹说:“尊兄两下说无说有,不知漏泄得多少。如所谓太极真体不传之秘,无物之前,阴阳之外,不属有无,不落方体,迥出常情,超出方外等语,莫是曾学禅宗,所得如此?”朱熹回复他道:“太极固未尝隐于人,然人之识太极者则少矣,往往只是于禅学中认得个昭昭灵灵能作用底,便谓此是太极,而不知所谓太极乃天地万物本然之理,亘古亘今颠扑不破者也。”二人均指出对方受到禅宗影响的地方。朱熹的“万川印月”,王守仁的“破心中贼”,都有佛学的影子。顾炎武一语中的:“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古人总站在儒家道统的立场上,用批判的口气指出宋明理学的禅学实质,意思是它不是纯粹的、正宗的儒学。其实,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乃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想要求得儒学历两千年而不变,排斥异学,不予发展,纯之又纯,这才是不切实际的、静止的想法。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心学是格物致知,理学是格物穷理。
心学也是向上一提,和佛学,道德经一样,从道出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理学是研究一二三。所以维度不同。
上一篇:现有的技术能不能设计一种能够保护坦克装甲车的能量罩?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