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农村邻里纠纷,以民法为依据吗?如何界定?
纠纷,邻里,民法农村邻里纠纷,以民法为依据吗?如何界定?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1,自我协商
临里之间,低头不见抬头见,远亲不如近临,这些道理我们都懂。当事人双方本着公平、合理、合法的原则。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双方达成谅解握手言和。
2,申请调解
双方如果协商不成,可以申请第三方村委会,居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第三方介入调解。
3,以上解决不成,依据民法,提起民事诉讼。
由人民法院依法处理。
人民法院依据《民法通则》的规定,遵循如下原则处理。
1,兼顾各方的利益,互谅互让,互相团结。
2,本着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处理。
3,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处理。
本着以上的处理方法,最后双方圆满解决。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既然是纠纷,适用法律的依据就差些,调解的尺度可短可长。农村村干部对纠纷有一套自己的处理方法,各打几大板,尔后论理非,村干部不但处理及时,而且,不留后遗症。化解内部矛盾,应该抓好基层调解组织,让基层了解什么是纠纷?什么是案件?什么可以调解?什么不可以调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抬头不见低头见,没必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邻里纠纷的解决途径主要有:自我协商化解、申请调解、提起诉讼。
一、自我协商:当事人各方本着公平、合理、合情、合法,相互礼让原则,通当事人的协商达成解决纠纷的意合。
二、申请调解:民间纠纷(邻里纠纷)适用调解,通过第三人、村委会、居委会、人民调解委会员等进行调解,是这解决民间纠纷的最佳途径,当事人可以向相应的组织申请调解。
三、提起民事诉讼:在不能自我协商化解、调解不成或不服从调解时,当事人可以提起诉讼。、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的,应当予以支持。
一方必须在相邻一方使用的土地上通行的,应当予以准许;因此造成损失的,应当予以赔偿。对此根据《民法通则》相邻关系,
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另外《民法通则》规定了邻里关系,
相邻一方因施工临时占用他方使用的土地,占用的一方如未按照双方约定的范围、用途和期限使用的,应当责令其及时清理现场,排除妨碍,恢复原状,赔偿损失。
一方擅自堵截或者独占自然流水,影响他方正常生产、生活的,他方有权请求排除妨碍;造成他方损失的,应负赔偿责任。
相邻一方必须使用另一方的土地排水的,应当予以准许;但应在必要限度内使用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排水,如仍造成损失的,由受益人合理补偿。
相邻一方可以采取其他合理的措施排水而未采取,向他方土地排水毁损或者可能毁损他方财产,他方要求致害人停止侵害、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的,应当予以支持。一方必须在相邻一方使用的土地上通行的,应当予以准许;因此造成损失的,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对于一方所有的或者使用的建筑物范围内历史形成的必经通道,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不得堵塞。因堵塞影响他人生产、生活,他人要求排除妨碍或者恢复原状的,应当予以支持。但有条件另开通道的,也可以另开通道。
处理相邻房屋滴水纠纷时,对有过错的一方造成他方损害的,应当责令其排除妨碍、赔偿损失。
相邻一方在自己使用的土地上挖水沟、水池、地窖等或者种植的竹木根枝伸延,危及另一方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的,应当分别情况,责令其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有安徽桐城六尺巷的美名流传至今,今后河南偃师三尺巷成为网红打卡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完美的解决了邻里纠纷。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特别是农村,虽然那种氛围比之前淡了许多,但是邻里之间门对门,窗对窗,抬头不见低头见,虽有少数闹得特别恶劣的,需要动用法律来解决,但多数都是村里或族里比较有威信的人解决。
现在大环境变了,人心浮躁,农村也不如早些年那么淳朴善良,但是都还顾及着大面子,人情来往的走动着,因为不仅老一辈的从小一起长大,晚一辈的也是一起玩大的,自己逞一时之气闹得无法调和,还有自己的儿女要做人呢,要跟邻里之间相处呢,大部分懂事的人哪怕忍气吞声吃点亏也不会把事情闹大,或者让儿女知道,孩子都是血气方刚,在外闯荡也没怕过谁,要是得知自己父母家人在家受欺负什么的,一时作出什么过激的行为,有时候往往不是两个家庭的事,农村关系千丝万缕的联系,兄弟关系再差关键时刻还是兄弟,本家还是向着自己家族,所以,大多数纠纷第一时间就会有人劝架压制矛盾升级,心结没解开的,也会有和事佬趁着结婚,生日之类的喜事拉拢双方上个门,道个喜的,矛盾再大,只要不涉及巨大的利益损失问题,基本最后还能和好。
上一篇:在学习过程中,怎样提高记忆能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