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有人说“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
的人,鲁迅,都是为什么有人说“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一些长大了才能读懂的书,就像是周星驰的电影,让我们年少时只会记得笑点和精彩。等长大了再看,却又让人多出几分感动,才发现当时年少阅历浅薄。
孔乙己看不起底层人民却又挤不进上流社会。就像韩寒写的三轮车一样,比汽车少个轮,比自行车又多个轮,是一个尴尬的存在。孔乙己是自负而又自卑的一类人!他穿着长衫却又会红着脸和别人争辩。他会欠酒账,但人品又比别人好,有钱就还。
1.笑声中“粉墨”登场, 笑声中强自表演, 笑声中惨然谢幕.
孔乙己是穿着破长衫、站着喝酒的迂腐老书生。他没有好家世,也没有足够的本事,偏又不肯放下读书人的面子,顶着自以为是的清高,喝着最便宜的酒。短衣工人嘲笑他,长衫先生嘲笑他,连孩子、伙计都嘲笑他。他知道自己落魄。可他不想承认。不认只是受别人嘲笑,认了自己会嘲笑自己。
孔乙己真可笑,打趣他真好玩儿。长衣帮、短衣帮、掌柜、伙计……谁没笑过孔乙己呢!他像个马戏团的小丑、动物园的海豹,自费进场、任人取乐、从不发火、笑料十足,虽然他演的都是悲喜剧。悲是悲的,可谁能看着他哭呢!能怎么怜悯他呢!谁能伸手去帮他一把什么呢!没有!他只适合做个吉祥物,只适合供大家围观取笑。毕竟可怜人多了,可笑又可怜的人难找,不趁着机会多看两眼热闹、多笑两声便没有机会了。
孔乙己在笑声中登场,最后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笑声”贯穿着全篇。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它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这种以喜写悲的写法,使小说的主旨表现得更突出、更深刻。这些“笑”,深刻地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表现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造成悲剧原因的众多性。可见,这种“笑”,叫人心酸,比哭更有魅力,更能感动人,催人泪下,使人愤恨,促人自省。
你我都是看客,在街边围观老人晕倒、在路上围观打架、在网上围观别人精彩或凄凉。我们围观不伤害人,也绝不让围观侵害自己,只取些笑料、看看热闹。冷漠麻木吗?人人如此时,谁也没发觉自己冷漠麻木。
2. 成年人的悲哀,莫过年少读书不知味,读懂已是书中人。
年少时,我们向往光芒万丈、惊心动魄,怀揣的都是一呼百应的英雄梦或绚丽华美的公主梦,想成为侠客豪杰、将军帝王、超能力者、豪门贵族,或者想成为贡献卓著的科学家、军人、运动员。再不济,也要做个正直优秀、有能力掌控人生的人,最厌恶的就是鲁迅笔下那些琐碎悲戚、麻木冷清、可憎可鄙、可有可无的小人物。
少年人的世界是彩虹糖,中年人的世界是苦荞茶,我们一路长大,所见所闻从甜美变成了苦涩,但社会始终是那个社会,变的是我们。但少年被光阴推着长大,才发现成年人的世界没有水晶宫和英雄剑,只有满地狼藉,而我们,不偏不倚刚好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当我们成了在社会中讨生活的人,都学会了一边讽刺别人冷漠一边自己冷漠,一边嘲笑别人无能一边自己无能,一边洗脑别人一边洗脑自己,一边嘲笑少年的自己无知一边嘲笑成年的自己世俗,我们都成了鲁迅笔下那些人。
一些人质疑鲁迅先生在国内过誉了,但在笔者看来,鲁迅先生不仅没有过誉,甚至是被低估了。他成为了一个图腾、一种精神象征,于是被高高挂起,却很少有人会细细品味先生精妙的思想。
他成为了课本上文字的教化工具,成为了不会被学习的精神象征。尽管我们年少不懂,但随着我们慢慢的长大,那些曾经错过的也会显得愈发珍贵。
正如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里写到: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僚深情,在人的一生之中也只有少年期有。
成年人之间的关系真的是残酷的。有时候告别都是悄无声息的,关系的脆弱,令人怅然若失。
3.中国教育在培养现代“孔乙己”?
有这样一种说法,当下的中国教育在培养新孔乙己,中国的高考在以一种“新八股”的方式选拔人才。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知道茴香的“茴”字有几种写法,当下的新孔乙己知道千奇百怪的奥数题有几种解法;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有着读书人的名分,当下的新孔乙己有着大学生的称号。许多孩子用美好的青春投入高中的题海,考上大学后也没有学到有用的本领。
①读书能改变什么
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新孔乙己故事的背后,是中国大学生就业的严峻现实,是新读书无用论的回潮,是中国教育读书与能力脱节的矛盾。当代青年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为了得到一纸文凭?如果找不到工作,他们手中的大学毕业证书又有什么用!
不久前,中国青年报曾发表长篇报道《寒门梦碎:读书改变了什么?》9年前,陕西农民韩培印的儿子韩胜利考上西安的大学,成为全村第一个大学生。那个时候,瘦弱、文静的儿子是韩培印最大的骄傲。可是,当儿子大学毕业,作为父亲似乎终于可以停止奋斗坐下享受的时候,韩培印却吃惊地发现,大学毕业的儿子每月工资根本没办法还掉之前欠下的债 儿子的收入甚至还比不上当农民工的老韩自己。“我现在觉得上大学也没什么用,是不是?”韩培印说。曾经笼罩在他面颊上那种骄傲的神色不见了,这位58岁的农民盯着屋顶的墙角,皱着眉头,很久没说一句话。
②教育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矛盾
面对这种“上大学没有用”的现实,有人提出来,农村的孩子要认清现实,不一定非要考大学,不必把考大学作为人生的目标。考大学是一种高成本的投资,农村的孩子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环境就难与城市的孩子相比,他们拼命在题海里奋斗,考上大学又需要高额的学费。结果大学毕业后,他们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现代孔乙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健全的问题,也反映了书本知识与实际能力的矛盾,后者是许多大学毕业生存在的问题。
③升学率已成为教育领域的GDP
前不久,针对中小学教育中存在学生负担重、择校热等问题,由国务院参事室等部门主办的“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教育论坛在京举行。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巡视员朱慕菊表示,我国高考招生制度、中考招生制度都属于高利害的选拔、淘汰制,具有激烈的竞争性,成为我国教育体制的显著特征。“升学率已成为教育领域的GDP。
据统计,中小学生日均睡眠只有7小时37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教授褚宏启表示,由于过度追求升学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睡眠也严重不足。“我在网上看过一个图片,高三的一个教室的黑板上有一副对联,叫"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意在鼓励学生加班加点”。在北京,超半数小学生参加补习班。
上一篇:有哪些素菜适合用芝麻酱拌着吃?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