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有人说“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
的人,鲁迅,都是为什么有人说“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当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小说的视角是从咸亨酒店的小伙计的所见所闻来描述的。小说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是20世纪30年代的绍兴咸亨酒店,这里是正处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江浙一带,人们几乎都是近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而孔乙己是一个被整个社会所遗弃的旧知识分子的形象,没有社会地位。小说中说:在酒店大堂里喝酒的都是短衣帮――即劳动群众,文人们都是要了酒菜端到包厢里面慢慢吃。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是一个颓唐落寞、没有前途的老书生的形象。旧社会残酷无情,把他逼到了穷途末路,变成“讨饭一样的人”了,可是孔乙己不愿意正视现实,依然固守着一份病态的自尊,不愿意抛弃那件象征知识分子形象的“破长衫”,还要摆出“读书人”的臭架子,穷酸相,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以表示自己比别人高明几分。但人们从内心看不起他和他的那种生活方式,把他作为逗笑取乐的对象,故意当众揭他的疮疤,刺痛他,说他因偷何家的书被吊着打的时候,孔乙己一面“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一面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着就说了些‘君子固穷’、‘者乎’之类似通非通的话,于是,便引得众人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问他为什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手,这就使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回答不出,于是,“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这是一幅可笑而又可悲的画面,一面是灾难、痛苦和不幸,另一面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无情,通过这幅含着眼泪的“可笑图”,以喜剧的形式表现了悲剧的内容,这是鲁迅独特的艺术风格。
孔乙己在无聊的酒徒中找不到人间的温暖。于是,把自己真诚的感情转移到孩子身上。“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 他真心诚意地考小伙计“茴”字的四种写法,并用他的长指甲沾着黄酒在柜台上一笔一画的写。每次喝完酒,从口袋里排出四文大钱,放在柜台上,或是认真仔细的记账赊欠。这些地方使我们看见他个性中的诚恳和善良。可是即使在孩子们中间,孔乙己也还是找不到丝毫人间的温暖。
孔乙己是被封建科举制度奴役、摧残、毒害的一个牺牲品,是一个被侮辱与被践踏的卑微的小人物,一个孤苦、落寞的灵魂。他念了一辈子书,到了须发花白的年纪,还只是个“童生”,连个秀才都不是,既不能进学,又不会营生。虽然已经沦落到社会的最低层,但是生活的希望没有完全破灭,还自得其乐,满口“诗云子曰”,表示自己至少是个读书人,比别人高出一头。在一定程度上有点阿Q精神。
鲁迅用他锐利的笔墨,通过孔乙己的形象,把封建文化、科举制度及其道德文明的虚伪与无耻,以及它对当时知识分子的严重精神戕害,冷静而深刻地进行了剖析。在描绘这个被旧社会扭曲了灵魂的“多余的人”的悲惨一生的时候,交织着爱和恨两种复杂的感情。对他身上善良、诚实的品性寄予深切的同情;对他没落阶级无可挽救的命运,鲁迅给以严厉的鞭挞,并毫不留情地葬送了他,替他唱了一支无限辛酸的挽歌。
至于有人说:“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这话也有一定的道理:“年少不懂《孔乙己》”,是说:年轻人的生活阅历太浅,又加上世事环境沧桑变迁,没有了那种环境,也没有那种切身的感受,就很难理解孔乙己这个形象。“读懂已是书中人”是说:要真正的理解孔乙己这个形象,必须经历一定的生活坎坷,特别是要在逆境中去体会,你才能理解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孔乙已是鲁迅先生短篇文章,塑造的一个未落社会产生地,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人,孔是封建社会封建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四体不勒五谷不分地,只精于孔孟之道的不举秀才,无法及第的,封建社会读书人,他除书写字文外别无一技之长,生存问题受到咸协,鲁迅先生以真实尖刻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育人方式的缺陷与教育制度的腐败性,一句话,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育出的都是象孔乙己一样的知识分子和队伍,对社会和国家一点好处也没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少年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感到生涩难懂,文章大都带有讽刺行、针砭时弊等特点。年少生活阅历浅薄 ,没有对当时社会有过多了解,所以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不能领会到时代的弊病。年龄大了阅历深了,对当时先生的呐喊才逐渐明白。才明白先生为祖国的未来而呐喊,为唤醒麻木的国民而呐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有哪些素菜适合用芝麻酱拌着吃?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