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有人说“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
的人,鲁迅,都是为什么有人说“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而围观的人们只看到了孔乙己这个“吝啬”的“罩”的行为,却没有看到他乐于分享的品质,这种嘲笑反而让人倍感凄凉。
关于孔乙己很善良又单纯的另外一个场景,则是有关茴香豆的四种写法了,很多人都从这件事中看到了他的迂腐,他的好为人师,却没有看到他的孤独和善良。
在这个鲁镇上,在这个小小的酒馆里,一共出场以及在别人嘴中出现了五种人,分别是小伙计、掌柜、短衫人、长衫人、丁举人。
而孔乙己虽然位列长衫人行列,但无疑他在鲁镇,他在这个酒馆里是孤独的。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边缘人物,被人疏远, 被人排斥,被人鄙视,偶尔出现在别人嘴中,也是受嘲笑的对象。
一个人久久不被理解,他内心是相当孤独与绝望的,他所谓的好为人师,不过是太孤独太寂寞,想找一个能倾诉的对象,能理解自己的人,说说话而已。
那么我们就看看前面提到的这几类人,哪类型的人肯跟他说话呢?
六、
小伙计就是作者鲁迅,他面对孔乙己的询问时,表现是:
“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
掌柜的更不用说,或许他也曾读过书,参加过科举,但肯定是没能得中。他们是通过非读书途径,获得了在社会上的地位,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成功人士。
这类人自然也瞧不上孔乙己,从内心深处都怀有对这类失败的读书人的鄙视。就像当今社会,很多没文化,但赶上好机遇发财的大款们,你读书好有啥用,到头来还是给我打工,还不是低三下四的求我办事?
说不定内心还在庆幸,幸亏我读书不好,早早选择了酒店行业,不然跟孔乙己似的,丢人现眼!
短衫的人,大都是穷苦劳动人民,连进酒店里面的机会都很少,自然也就没有话语权。
长衫的人,是坐着在酒店内部喝酒吃茴香豆的,他们跟孔乙己一样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他们之所以鄙视孔乙己,是因为孔乙己算是读书人里面的失败者,连个功名都没能考取,丢人呐。
丁举人,则是咸亨酒店的上层人士,通过科举改变了一生,走上了金字塔的顶端。这类人有着绝对的权力、地位和名誉,他的地位不寒而栗,不容侵犯。
酒店里一个喝酒的人就说了:
”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七、
一句“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道出了丁举人的位置之高,孔乙己的地位之低!
为什么孔乙己会跟酒馆的小伙计有这么一段对话,归根到底就在于,以上的五类人,只有小伙计还能聊一聊。
孔乙己或许看出来面前的小伙计读过书,所以才会试探性地问一句:
“你读过书吗?”
如果小伙计这时候摇了摇头,那么断然就不会有下面的对话,孔乙己也绝对不会无聊到教一个不认字的人写什么“茴”字的四种写法。
恰恰是因为这个小伙计点了点头,让孔乙己燃起了一点点希望,他以为可以跟这个小伙计说几句话,而不会被鄙视。事实上小伙计在心里已经在鄙视他了,只是他不自知罢了。
为了能跟小伙计说几句话,孔乙己才顺眼从自己看到的茴香豆这里想到了问题,考了一下小伙计“茴香豆怎么写”?
理由也并非是卖弄,或者故作迂腐,而是确实为小伙计着想,目的是记账用:
“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
一句“很恳切”,道出了孔乙己确实没有卖弄的意思,也没有得意,或者炫耀的语气,他是完全把自己放到了跟小伙计同等的地位来说话,并非好为人师。
八、
等到小伙计回答出来问题后,孔乙己表现得异常高兴,恰恰是小伙计的回答,萌发了他要继续交流的兴趣。
但结局并不美好,因为小伙计并没有买孔乙己的账,甚至都懒得听他所谓的茴字的四种写法:
“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这句话让人倍感辛酸,这也是整部小说中孔乙己唯一一次主动想交流的记载,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跟他有过交流了。
一个向来孤独到没朋友的人,好不容易逮到一个小伙计,本来期待能聊几句,能让对方理解一下自己,可惜希望破灭了。没有任何事情比本来没有希望,又突然给了他希望,最后希望又在一瞬间破灭更伤人的了。
孔乙己并不是坏人,相反,他很善良,他渴望被认同,可惜就像他一次次参加科举考试一样,总是得不到人们的认可。
就像当今的网络,嘲笑一个人很容易,键盘一敲,各种恶毒的话就上去了。毕竟践踏一个人的尊严,总比从这个失败的人身上找优点,要容易得多!
就算是穿着长衫在酒店里面坐着喝酒的人,在时代的潮流下,何尝不是一个蝼蚁。即使自己受着压迫,却还要嘲笑那么一个毫无存在感的人,不停地刷自己的优越感,谁更可悲,也就不言自明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小时候的我们总在嘲笑孔乙己,就跟咸亨酒店的小伙计一样,鄙视着孔乙己,心中想着,自己绝不要当他这样的人。
可是,多年之后,坐在昏黄咸亨小酒馆的灯光下,慢慢咀嚼着茴香豆的自己,不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孔乙己吗?
孔乙己的结局很悲惨,按照鲁迅的话讲就是: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这是不是病句先放一边,但我从“大约”两个字中,看到了希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志存高远,当然不会也不屑于理解穷困潦倒、一事无成的孔乙己。
待人到中年,历尽沧桑,方知世道艰难,生活不易,少了锐气,多了无奈……对孔先生才能产生某种程度的同理心。
没有共同的经历就不会有同感,只有不幸的人才会同情不幸者的遭遇,这就叫同病相怜。谁生活过,谁就不会轻视世人。
这里关键不是年龄,而是经历。一个春风得意的中年高官或土豪,是不可能懂得孔乙己的。
上一篇:有哪些素菜适合用芝麻酱拌着吃?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