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经常听书法家说:学一家不够,要善于糅合百家,融为一体才是创新,有何道理?
书法,自己的,风格经常听书法家说:学一家不够,要善于糅合百家,融为一体才是创新,有何道理?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否定一点,简单的将数家风格糅合在一起不能就称之为创新。真正的创新是达到无迹可寻的程度,笔笔是古人,但又笔笔是自己,具体学的哪一家谁也说不清,因为已经是形成自我面貌,这可称之为创新。
例如当代颇具影响力的帖学代表书家陈忠康老师的书法,陈老师取法广泛,其取法包含了二王、欧阳询、颜真卿、苏轼、米芾、黄庭坚、赵孟頫、董其昌、何绍基等历代大家的影子,但是,即使这样,陈老师的书法依旧还停留在继承之上,还未到创新的程度。
对于学习书法提倡转益多师,这一点是非常对的。但是对于初学者,还是先专攻一家,打好基础,然后再谈转益多师,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了。对于创新呢,实在太难,一个时代恐怕也出不了几人,我们这些书法爱好者们还是权当一种兴趣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方面我个人觉得首先得从一家入手扎实深耕学习基础,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博采众长学习不同的风格,经过长期的学习领悟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创新应该是始无前例,学百家而非糅合,是自己独创的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格,自成一体,开宗立派,既有古意更具时代感!
这才是真正的创新!
每个时代能够开宗立派的创新人物都是寥若晨星的大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说法在某一种程度上来说是对的,但是它的前提是,你必须先学一家,学到精通,也就是说从书法的角度来讲,我们要学习到出帖的程度。
在达到出帖的程度,我们在再旁涉诸家,然后进行融会贯通,然后蕴含入我们的性情,使之成为具有我们个人风格的一种新的书体,这个也算是一种继承与创新。
古代的一些书法大家莫不是如此,像初唐的楷书大家欧阳询,他笔画传承至二王,但是他的笔画是从魏碑中汲取取过来的,它的字形结构是从隋碑中借鉴而来的,然后以这三大块为根基,进行融会贯通,才自成一体。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四大楷书大家之一的地位。
即使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也都是如此,唯一区别的只是他们的个人书写风格不同而已,但是在创造自己个人风格的这一条路上,也就是说在创新的这条路上,他们的方法都是一样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楷是基础,构架。行书是变通,草是节略。隶书与楷书是相通的,笔法略有变化。称得上书法家的应是五体皆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只有继承才有创新,不继承传统的创新是没有根基的、是变种的创新、是改变了基因的创新。中国的书法,已经经过了几千年的继承发展,经过了几千年的大浪淘沙而流传至今天,形成了特有的规律。掌握了书法的书写规律,在此基础上追求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以上所言好象有点答非所问,其实不然,因为学习书法就离不开传统,离不开继承,离不开临帖。说到临帖就联系到临什么帖?临谁的帖?临一家帖,还是遍临经典名帖?这些问题的提出,实际上也兼接回答了应该临多家、多种经典名帖。临一家不是说不行,而是看你要达到什么目标,如果想把字写好一些,能够应付一般的书写,那么完全可以临一家之帖,按当今全国的书法水平,能够真正掌握了一家经典名帖的笔法、墨法、章法和单字结构,那么你应该在全国水平之水。看看近20年来的“国展”入展获奖的作品,包括所谓的“兰亭奖”。其水平与先贤经典相比,其差距,完全可以用10万8千里来形容,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可比性。要想在继承发展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学一家肯定是不够的。应该沉下心来,抛开一切为追求名利而搞的一些浮躁的笔会、国展、各种毫无意义的、并且浪费时间的各种书法比赛和培训班。持之以恒的多读书,多临帖,做善事。做到做人和做事,学书和读书齐头并进,把先贤的书法吸收消化,融汇贯通,成为自己的“精神产品”,把自己的精神面貌,用自己的笔墨语言展现给世人,这是每个书法人应当倾尽全力追求的目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