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理解王阳明所说“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本体,恶人,之心如何理解王阳明所说“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唯识学中提到,众生的心体都是一样的,在圣不增,在凡不减,问题的关键就在这个“意”的身上,心体在唯识中是第八阿赖耶识,意是第七末那识,又叫“意根”,即第六识的根,这两个识就好比是狼和狈的关系,第七识是狈,永远追随着第八识这匹狼,把它当成是真正的“我”。
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既然有了“我”,以此为标准,自然就有了得与失、利与弊等等一系列相互对立的区别,这时候就分出了善恶,为一己之利所有伤害他人及物的心念与言行,统统谓恶,反之则是善,只是这种善是有染污的,因为“我”这个始作俑者一直还在。
总结
总之,阳明心学是一门非常好的学问,但不可否认,因为历史原因,它也存在着诸多的先天性不足,现在相关经典已经逐渐得到了完善,这对心学来讲,是一个巨大的福音,希望真正喜欢阳明心学的有心人,能够把唯识这门课补上,这样才能把阳明心学中需要填补的地方迅速填补起来,以便让这门优秀的学问越来越出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本体是佛家寂照常恒,无缚无脱。儒家纯净纯善,道家上善若水。没有相对分别。所为恶就是心缘妄动,起了分别,执著,继而有一系列对等,相待,是非人我,改变本体状态同时迷了一实境界本体,谓之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太恶了,就失去了其心本来的德行。为何这么说呢?因为人并不仅仅是人,实际上人乘于天。人的心是属于天的。
佛经上说,最早的人是由光音天天人而来,其身者必光明,福报,威德都很大。心也是仁慈博爱的,这就是本来人的样子。但是在地球,人慢慢染上贪嗔痴,越来越远离天,行不义者,导致天灾人祸。所以人性本善是对的,关键是要找到善的本心。
人道本身是很脆弱的。如果不顺道而为,违逆仁义礼智信,你看不义,欺骗,榨取会越来越多。进而引出种种人祸。这都不是天之道。违背天之道,最后的文明只有自取灭亡。这就是恶者失其本体,心堕落,行为亦会堕落,福尽则祸至,无有例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
先生曰:“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这段话出自王阳明的传习录。
有弟子问,人人都有一颗心,而且心即理。何以有人为善,有人为不善呢?
先生说到,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该如何理解王阳明所说的这段话呢?
恶人之心,失其本体。本体
是什么?
既然恶人之心,失其本体,反过来可以说,好人之心,得其本体。
那么请问,在这一失一得,一好一恶之间,是谁在起作用?
是善与不善。
那么请问,在好人与恶人之间,究竟谁善?谁不善?
我们自然会说是好人善,恶人不善。
那我们为什么不说好人不善,恶人善呢?
因为致良知。
是良知告诉我们谁善,谁不善,而恶人是没有良知的。
所以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失去的是一个人该有的良知。
良知是体,善是用。
所以王阳明说了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阳明讲“无善无恶心之体”六时心的“本体”,这个“本体”蕴含着良知,如恻隐之心。以“本体”中良知行事就不会有恶行,若有恶行必失“本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阳明说每个人都有良知,良知就是人的本体。好人有良知,就是守住了本体,恶人失去了良知,那当然是丢了本体。通过必须要手段把他的良知找回来,恶人也能成为好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难道不是“性本善”儒家思想的典型理解吗?所谓“失其本体”,正是规劝大家要充分考虑“恶人之心”所产生的环境。这是辩证思维,意思是不能孤立考虑问题。我们都恶“恶人之心”,但我们更应该提供让“恶人之心”能向善的环境。一家之言,贻笑大方了。
上一篇:喜欢胡思乱想怎么办?是不是应该断掉让我胡思乱想源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