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战国时期为何鲜有造反的将领?
将领,秦国,自己的战国时期为何鲜有造反的将领?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首先对题目做一点说明,春秋时期官职文武区分的并没有后世那么明显,尤其是高级官职,出将入相是可以同时实现的。搞清这一点对搞明白春秋战国的异同很重要。
春秋时期臣子作乱比比皆是,关键一点就是这些臣子管兵又管钱,而且他们的官制还可以世袭。长年累月就形成了经济独立、门客无数、人丁兴旺的大家族。此外,诸侯的臣子多是公族出身,在法理上也有执政的正当性,道义上的压力较小。
而战国时代,首先公族出身的臣子与公室的关系愈加疏远,地位下降,官僚集团的权力自然而然被削弱,王权空前加强。潜在的造反者实力大减。
其次,战国初期席卷各国的改革,总体扩大了自由农的比例和实力,打击了贵族们的经济基础。比如商鞅变法中,并强制大家族分家,抑制地方豪族的形成。奖励耕战,令越来越多的平民阶层进入朝堂,官僚来源变多,自然就难以心齐,制衡国君就更难实现了。
第三,官僚体制愈加成熟,文武分工初具雏形。战国时期的将领,比如白起,李牧,王翦都是标准的武将,即使有文职也是挂名。而且武将只有在战时领兵,调兵还需核对虎符。战国四公子之首信陵君魏无忌是魏王之弟,秦军攻赵时,信陵君想施援,而领兵将领想拖延,他也只能偷偷击杀领兵将领,拿到虎符再调兵。信陵君大破秦兵,在六国中威望一时无两。就这样在战后也要立马交还虎符,解除兵权,无力造反。
总结一下,战国时期臣子们没权,没钱,也没人可以去造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他们太忙了,忙着追随命令实现合纵连横。他们不是在准备战争,就是在去战场的路上,或者干脆就在战场上。
第一,战争太多。据统计,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这两百多年的战国时期里,大大小小的战争大概有二百三十余起。基本上平均每年都有,这段时间造反的将领确实不多,有实力的将领都没有时间造反,等他们有时间了,实力又不怎么够了。如白起,李牧,就那样默默地消逝了。
当然也有造反的,比如商鞅,不惜造反以求自保,但人家真的就是想活命而已,根本就达不到造反的最低要求–––有野心。
第二,社会矛盾点不在国内,而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将领造反一般都会发生在和平时期,君臣矛盾严重影响国家经营时,比如秦末、汉末、唐末……等等。而战国时期,国家之间都在抢地盘,粮食,军备,哪有将领有时间思考造反这种事情。
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国内动荡,兵士可能连饭都吃不起的年代,哪有士兵愿意放弃公粮跟着前途不明的将领造反。现代人对于有风险的事情也去过避之不及,何况这种极高风险的事业。
综上所述,战国时期国家动荡不安,优秀将领都忙着应付战争,根本没有时间精力去领导造反。战争成本在任何时代都居高不下,有造反实力的将领少之又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环境所致,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汉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然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脱总纲,就是忠君爱国,其中以儒家为经典,仁义礼智信又在每个人耳中传递。而战国打战前期还像春秋时代,到后期才开始屠城灭地,比如春秋打战更像是比赛。
楚人在河对岸,正渡河而来。宋人催宋襄公击鼓下令,宋襄公说:“不,这是不仁义的。”
楚军都过河了,开始列阵,但队伍还乱着,众人又催,宋襄公还是沉着地说:“不,这是不仁义的。”
终于等到楚军布好阵了,向宋军杀过来,宋襄公这才开始击鼓迎战,可士气早没了,就输了,宋襄公大腿也受了伤。
他的理论是:君子打仗,四不打。对受伤的敌人不打,不擒二毛(黑白二色的老年敌兵),不靠着险隘的地形占便宜,不进攻尚未列阵完毕的敌人。
后人看来,宋襄公这二货简直比猪还蠢。就有了个成语叫:“宋襄之仁”,意思是对敌人讲仁慈是可笑的二百五行为。
但作为仁人君子,宋襄公是合格甚至杰出的。齐桓公也托孤于他,让他照应太子,足见其德。
一方面是在那个时代,许多将士都讲究一个“忠”字。这样的文化氛围熏陶下,更是有许多士人、将士被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引领着自己的行动。
樊将军为了感念燕王收留之恩,说自杀,就立即挥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这样一个“重情义轻生死”的文化氛围之下,自然很少会有手握重兵的将领去选择谋权篡位,这样风险十分高的行为。
另一方面,在做这样一个谋权篡位的决策时,自然会权衡收益、成本和风险,倘若失败了,身败名裂,毁掉一世英名,再说乱世之中即使你造反成功,你确保你能在逐鹿中原中胜出?
个人以为,文化的熏陶,造反和收益比例的不协调,鬼才会去做这些不利自己的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方面是在那个时代,许多将士都讲究一个“忠”字。这样的文化氛围熏陶下,更是有许多士人、将士被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引领着自己的行动。
从《史记》的刺客列传中的四大刺客就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十分重视“忠义”。虽说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但整个周朝八百年的文化早就浸润在了这些士人心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更是描写的当时荆轲去刺杀秦王,为救燕国的悲壮场面。
上一篇:怎么教孩子学画画啊?现在注重素质教育,我寻思给孩子培养个技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