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战国时期为何鲜有造反的将领?
将领,秦国,自己的战国时期为何鲜有造反的将领?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个人观点欢迎纠错和补充。
首先,造反的目的是什么?自己当诸侯,当主人。但是,即使你造反,顺利的把王杀了,你也当不了国王,只要国王有兄弟和子嗣,国内的贵族和其他的诸侯就会拥立这些人当新的王,轮不到你做国王,这些人当王,不就白造反了。就算你把国王所有的有血缘关系的人都杀了,你坐上了国王,你离死也不远了,并且还会灭国。
原来的国王没有了继承人,正好给其他的诸侯国讨伐你的理由,诸侯联军很快就会打到家门口,杀人灭国,瓜分土地,而且还不用背锅,因为锅都让造反的人背了。
看看春秋成功篡权的几个案例,田氏代齐,三家分晋,都是整个家族经营百年,实力强大,就是这样还是有风险,如果当时的周王硬气一些,不给他们正式的封号,而是下令联合诸侯讨伐他们,田齐和韩赵魏能不能挺住都不好说。
接着,就是造反的理由?怀才不遇,得到不公平的待遇。战国诸侯林立,真正有才的人,到哪都能施展才华,吴起,商鞅,孙膑,李斯等等,都不是在本国发挥才能得。造反是成本最高的。
春秋战国流行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但是反过来不是知己,士可以鸟都不鸟国王,因为还有太多的国王可以知己,为啥要造反?战国不像秦以后的大一统国家,秦到哪都跑不了,要么造反,要么隐居。
最后,战国政权林立,但都是有证书的,得到周王室认可的,不是实力大就可以当诸侯的,要有名分,名正言顺才能成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战国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一统天下,战国结束,前后两百多年的时间,确实在各国基本上看不到造反的将领,比如说白起被赐死也没有想过造反,李牧被杀也没有想过造反。
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的,比如说秦国变法的商鞅,他就造反了,不过他是被逼的,当时秦孝公去世,秦惠王继位,本来秦惠王就对商鞅很不满,加上有人告商鞅谋反,商鞅也是没有办法如果不起兵的话,那么自己就只能等死了,不过商鞅起兵的目的不是要争夺秦国王位,只是自保。还有秦国的嫪毐也造反了,不过他不能算是一个将领,嫪毐发动政变企图夺取秦王政的王位,最后兵败被杀。还有田氏代齐不就是造反吗?三家分晋不也是造反吗?
如果这些都不能算是造反的话,那么秦国灭周肯定就算造反了,毕竟当时周王室还是天下共主,公元前256年秦灭西周国,七年之后秦又灭东周国,至此周朝正式推出历史的舞台,秦国灭周就是奔着天下共主的位子去的,难道不能算是造反吗?
只能说战国时期天下如此大乱,造反的人为什么没有那么多?
首先来说就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君臣之间的矛盾,而是国家之间的矛盾,这个也是最主要的。其实可以看到历代造反的都是因为矛盾冲突导致的,从周王室实行分封开始,到战国时期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几百年下来各国人的国家感还是很强的,这个时候国家之间的矛盾已经从称霸变成灭国统一战争了,更加的残酷了。所以各国的矛盾不是国内的,而是与各国的。
其次来说周王室的礼仪还是有一定影响的,虽然说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但是毕竟周王室几百年的礼乐对于现在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比如说君王受命于天,就算是秦始皇统一称帝的还是用的这招,各国君主毕竟是周王室分封的,周王室才是真命天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觉得战国少有造反的将领,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君王自己的厚黑学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各国之中不安定的种子。战国七雄韩赵魏立国最晚,但也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七雄大都经历过内乱。所以君王一般不会完全相信自己的将领。
春秋战国人才流动性极大
各个国家的领导者都有过迫害人才的情况。但这些人才,一般不会自己造反,而是去投奔其他国家,为自己讨个公道。
例如伍子胥投奔吴国,借吴国之兵,大破楚军。刨坟掘尸,将楚平王挫骨扬灰!
还有一种情况;今天我是你的臣子,我受你猜忌。我呆不下去,就换个地方混,反正也能继续吃香喝辣。没必要造反,跟你死磕。例如乐毅收到燕惠王猜忌,就逃到了赵国做了上宾。
奴隶制社会的组成架构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存在,也是能维系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
当然宗族之乱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利有弊吧……
例如晋国在经历内乱后,就把之后的非嫡系公族赶出国内,然而公族势力是削弱了,但养了七家势力强大的卿大夫。最后又被韩赵魏给瓜分了。
战国七雄长则800年的统治,短则也有200多年。他们的统治早已深入人心,说明统治阶层过于稳固。这也是原因之一!
那白起,李牧这些名将,在垂死之时怎么没有想到造反呢?
因为他们是被人设计的啊。他们都不知道自己会死,又怎么能提前准备?再说他们本来就不是这个国家的人,又能有什么根基呢?
就以秦国王翦为例,他在攻打六国的时候,就见识到了秦王的厚黑学,他也明白功高震主的危害,于是他只求一生富贵,不求封王拜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战国是东周的第二阶段,相比前一阶段春秋来说,臣子造反的事例确实少了很多。两个阶段对比来看,或许可以更好理解为何出现这种状况。
造反之所以会发生,缘由无非两点,造反意愿和自身实力。两者缺一不可,而且后者尤为重。功高震主的道理就不用多说了。
上一篇:怎么教孩子学画画啊?现在注重素质教育,我寻思给孩子培养个技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