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感觉现在的学生普遍对学校所开设的课程都不感兴趣呀?
学生,课程,孩子为什么感觉现在的学生普遍对学校所开设的课程都不感兴趣呀?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之处和适合于自己学习方法,所以,让每个学生都使用同样的教材和教法是不合理的。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教师应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应该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发现自己至少有一个方面的长处,学生就会热切地追求自身内在的兴趣。
现在,我们回头看看原来连我也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经典教育模式。以7年级为例,进入分数排名的考试科目有7科,分别是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排名的依据是总分,这就是说,要想获得理想的名次,必须7门功课都得考出高分,有一门两门偏科落分,也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我们那些“7—1=0”“8—1=0”的经典说辞就来源于这样的事实分析。而众多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总是有的科目学得好一些有的科目差一些,这与多元智能理论是相符的。对于一个个不同智能的学生来说,那些学得好一些的科目往往是他感兴趣的,反之,就是他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高的。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我们,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进度时,不要让学生因此而受到责罚;要了解并鼓励学生的特长,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是,我们的做法恰恰相反。我就反复多次这样给学生谈话:
老师:你哪几科考得好啊?
学生:历史,还有语文。
老师:那这两科你就先放放。哪几科考得不好啊?
学生:英语、地理,还有政治。
老师:那你就在这几科上多下功夫。
学生的话不多,俨然触犯了刑律站在被告席上的嫌疑人,老师说什么他就点点头,没有一句解释和辩解。我们只知道这样的谈话是我们的责任,至于孩子的英语、地理,还有政治为什么考得不好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无暇也没有意识去问问孩子的兴趣在哪里,只简单地要求他们考分高的科目就少下或别再下功夫了,把时间和精力用到分数不高的科目上来。
现在想想,我是在犯罪,在以职责为借口冠冕堂皇地摧残孩子们的兴趣。生物、数学学得好,那是他对它们有兴趣,他有那方面的智能,如果我们按霍华德·加德纳要求的那样对比分数宝贵得多的兴趣加以保护鼓励和引导的话,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说不定会出现一个法布尔或者华罗庚。而我们却告诉他“那这两科你就先放放”。这实际上就是摧残了孩子们的兴趣,与犯罪没有什么两样了。
考得不好的科目很有可能是他不感兴趣至少是兴趣不浓,但是,他所尊敬的老师却要求他“在这几科上多下功夫”。话说得简单,让你去对你不敢兴趣的事情下下功夫试试!如果你不喜欢京剧,而你必须长时间地坐在那里看和听,如果你不喜欢吃辣椒,但你每一顿必须得吃下足够量的辣椒,那是一种什么滋味。事实上,有许多孩子就既不不喜欢“京剧”也不想吃“辣椒”,我们却在那里谆谆告诫苦苦劝说要他听要他吃。我们是在干什么?是在摧残孩子啊!
终于明白那么多孩子为什么对学习没有兴趣了,老师是抹煞孩子兴趣的刽子手,而现行考试模式就是刽子手的领导,那这位“领导”的领导又是谁呢?
毛主席在《对中央音乐学院的意见的批示》中写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要求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现在看来,美国哈佛的那位名叫霍华德·加德纳的人提出的理论还是有道理的。
我们不妨减少考试科目,建议中高考实行“1+1”考试模式,把汉语作为必考科目,另在现行其他科目中任选其一,(其余的统统作为选修科目)。这样一来,全国的中小学必效仿之,我谈话的那位同学只学语文加生物、数学(选其一)即可,再也不用在他不感兴趣的科目上煎熬。诚如是,不久的将来,中国才会出现更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厌学与减负有必然联系吗?
也许有人会说,厌学在当下是因为教师要求过严、学习负担(压力)过重。笔者认为,严而有度、严而有针对性是非常必要的,即要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或技能的功用和价值,又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怀和真诚,确立“一分辛苦一分才”的意识和志向。
严格的教师有时会招致学生短时的反感或不适应,不当或过分的严格甚至会引发厌学,但学生迟早还是会感谢这些教师的,因为他们的严格说明了教师的尽责和用心,一旦方法正确就会产生良好的指导或培养效果。
至于“负担过重”也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因为,每一个学生的负担“需求”是不一样的,而没有或缺少负担也是不可能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有兴趣的学生,教师和家长认为已经负担过重了,但学生还没有得到满足;已经厌学的学生,即便作业很少也会觉得负担过重。所以,简单地讲学习负担过重是不负责的,也是容易产生消极效果的。
多年来,在严格教学和作业负担方面,中外教育工作者都有过许多积极、有效的尝试,包括分层教学和评价、加强个性化指导、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等。总之,严格和负担的“适度”与“个性化”非常重要,“因材施教”还应是教育教学须遵守的最重要原则。
当然,学生对学科学习产生兴趣或厌学有时也会有“爱屋及乌”的情况,既有学生因为对某科教师的颜值、行为、做派、打扮、品格等不认可进而产生厌学的,也有学生因为高度认可某位教师而拼命学习,进而产生浓厚兴趣的。如果遇到这些情况,班主任要加以正确引导,将这些缺乏自主认知和判断的浮躁情绪引导到理智的水平上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果孩子对课程不感兴趣,那说明孩子的学习兴趣没有被激起或没有被满足。1、一个班级学员人数多,老师不能顾及到每一个孩子,这样让孩子没有存在感。2、教学方法的枯燥乏味,没有多元化的教学,会让孩子缺乏学习的新鲜感;3、没有及时得到老师或同学的认可,降低了学习兴趣的激情;4、同学们的学习成绩会有差异化,过大的差异化会让小朋友失去学习信心,也会降低孩子对课程的兴趣。其实孩子不是从一开始对课程都不感兴趣,而是慢慢失去了兴趣。所以需要通过一些好的方式方法让孩子重新对各项课程感兴趣
上一篇:狗狗脐带多久能长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