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小学生该补那么多学习班吗?
孩子,补习班,家长小学生该补那么多学习班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只做一个。家长的角度来评论这个。我的观点是不该补那么多,如今的学生压力实在太重,任务太多。三年级就得学英语二年期末就得补。寒假暑假一大部分时间都在补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能一概而论,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首先保证身心健康,然后在能独立完成教科书上内容的基础上,孩子如果在音乐,舞蹈,书画,等方面有倾向爱好,考虑培训爱好,做个德体音美全面的孩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多了绝对不好。视情况有一些还行。而且小学阶段应该发展一下兴趣爱好,这对孩子以后调节身心和发掘潜能以及社交都有好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邀请:
人类社会是群居的,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分工,通过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获取成长所需的养料。同时,又根据自身的能力特征参与到社会建设的大协作之中,用自己的奉献获取社会对自身价值的认同以换取价值回报。孩子成长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校园接受老师的教导是最重要与最全面的方式、家庭教育引导孩子成长的规则、孩子们同伴之间的游戏互动同样不可或缺。
那么,生活中如何分配孩子的学习时间呢?这一直是教育领域各专家讨论的热点。同时,这也是一个无唯一解的命题。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成长环境差异决定了,没有一个标准能适用所有孩子。孩子的成长时间分配多数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期待,期望孩子学习优秀的家庭会给予孩子学习上的“劳逸结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会注重孩子品学多方面引导。
生活是个人综合能力的集中展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科学文化是第一生产力,当健康的体魄与丰富的知识文化素养向结合的时候,个人才能更好的获取成长资源,同时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获得价值回馈。
1、身体始终是个体成长最重要的根基
有这么一句话:“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全世界,我存在的时候全世界都因我而精彩;当我离开的时候,五彩缤纷的全世界也与我无关。”每个人一生中最具价值的资产就是成长健康,这个健康包括体魄健康和心理健康。健康的体魄是一切成长活动的基石,而健康的心理是指引成长活动的中枢。
对于新生的孩子,父母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关注孩子的饮食、消化、运动......健康的身体是父母对于幼小孩子殷切的期待,孩子的健康成长牵着父母的心,即所谓“母子连心”。身体是人生成长的基础,健康的身体是一切成长活动的根本保障,是一切社会活动中打头的那个1。
2、知识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科学文化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生活经验积淀的结晶,是引导人们更好生活的重要源泉。学习活动的本质就是一个人通过模仿,使自身能力成长、进步的过程。知识源于人们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为更多人更好的生活服务。通过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发展轨迹既能很明显的看出,知识对于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人类在原始生活中,能够总结的经验主要是如何狩猎、如何防御敌害、如何从自然之中获取食物。所有生产活动都围绕着自然,真实一切物质生活资源源于自然最后又回归于自然;农业社会时期,人们掌握了通过播种、增加田间管理的方式主导农作物生长、生产。劳动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升,社会发展也有了较大进步。但是,由于知识文化的传播限制,每个人能够获得的知识文化非常有限,致使个人智慧依然受到局限、人们之间的协作依旧局限在小范围内,即使敢于冒险的商人也只是极少数;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社会生产活动对于劳动力素质需求的提高,促使社会开始重视个人能力的培养,由此知识文化的普及教序活动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个人智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当今生活中,我们日常所使用的的产品多属于工业革命之后的产物,橱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进入每家每户的家电、随身携带的通讯工具等等。工具的革新,为人们之间的交流、智慧碰撞提供了契机,使得站在巨人肩上成为巨人的现象在社会中遍地开花。知识让每个人都能学到更多的技能、与更多人互通、链接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创造出更好的产品,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3、学无止境,关键在于学习方法
俗话说:“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当今社会知识文化文化更新“日新月异”,每时每刻都有新知识诞生。就连目前最擅长学习的智能机器人也无法预判下一秒会有什么新内容被创造出来,个人就更不可能穷尽对所有知识内容的学习。那么,最高效的方式就是能根据自身的成长阶段掌握学习的方法。
最好的教育永远是家长的陪伴,这是每个家长心目中都明白的道理。但是,现实生活却给每个家庭制造了实现陪伴的“障碍”。工作、生活的压力,促使多数家庭不得不全员上岗才能保障家庭的生活幸福。教学减负行动,致使原本就沉甸甸的家庭教育陪伴责任更进一步加重,家长的工作时间与孩子的休息时间相冲突,致使家长被迫有给孩子“上班”的方式弥补陪伴的不足。这一行为的结果就是父母与孩子的成长活动脱节,而被托付机构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给予孩子的成长陪伴非常有限。众多的补习班,几乎在抹杀孩子学习成长的积极性。因为,培训机构多数给予孩子的任然是学校相似内容的重复,相当于让孩子大脑的同一学习区域继续“疲劳驾驶”。
上一篇:在哪个瞬间觉得和朋友三观不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