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如何理解《吕氏春秋》讲的:“物全必缺,物极必反”的思想?
物极必反,事物,这是你如何理解《吕氏春秋》讲的:“物全必缺,物极必反”的思想?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原文出自《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
《鹖冠子·环流》:“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一、
物极必反:中国哲学史上关于运动变化的命题。老子首先提出物极必反的思想。他认为福可为祸,正可为奇,善可为妖,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由道产生运动,到一定极限,又复归于道,如此周行不息。
二、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世界上任何事物发展都没有真正的极端顶点,只是因为人类的力量十分有限,无法永远向前,最终也只会向夸父逐日那般,彻底被累死在过度追求的路途上。
什么物质事物都有正反面,而且是循环的。当你一方面做到极致,那就离另一面只有一线之隔,随时会变成反面,所以做人做事不要太讲究完美...
不是物极必反,而是人极必亡!
三、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要学会接受,和习惯,这个不完美的人生。
不要在一味地追求完美了,完美永远不会得到。最美好的,也永远是你得不到的,男人最喜欢的,永远是别人家的,女人最心仪的,永远是商场里的,如果你还在盲目的贪恋完美,很容易会走向衰败,只有懂得少欲知足,适可而止的道理,才能越行越远,越来越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两者之间是相互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自然规律不难看到这样的答案,每当月满的时候,就意味着月缺的开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
《鹖冠子·环流》:“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物极必反,基于3条原理:
1,物体永远在运动,运动的无限性
2,运动空间的有限性和可度量性
3,世界是两元的
所以必然会出现极值,到了极值必然会向反方向运
动。从哲学上说,事物的运动总要付出代价,这个
代价就是否定面在起作用,这个代价是付给否定面
的。代价从哪里来,是从自身来。所以越是运动,
代价越大,消耗自身也越大,所以必然会有极值。
因为数值一直往下減,最后只能減到0,也就是总
有见底的那一刻。如果世界是两元的(认识论意义
上),那见底之后往哪里发展,只能是往反方向发
展。这就是世界的“单摆图景”。发展本身是个否定
自身的过程。这种否定是积极的,所以哲学上又叫
扬弃。所以改革也好革命也好,都是一种否定,即
扬弃。
前两条原理正确,最后一条是有条件的。世界很多
时候是两元的,但并不总是两元的,两元性出现在
一些场景中,不是全部。所以单摆图景概括了世界
的一方面,不是全部。如果是一元的话,那就是静
止图景。如果是三元以上,那就是游走图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看了你的提问,感觉社会发展和天体运行是同样的方式在运作。因为都是在转。不是直线运动,所以古人早就发现了,从而才有物极必反的真理,这是天规,地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物全必缺,物极必反”出自《吕氏春秋·卷二十四·博志》:
“故天子不处全,不处极,不处盈。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
大意是说:所以天子处理事务,不求完美,无心于极端,不要求圆满。完美就会转向缺损,极端就会转向反面,圆满就会转向亏失。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及其门客共同编纂的理论巨著,他以道家理论为基础,兼采诸家,熔诸子百家为一炉,独成一家之说。\"全则必缺,极则必反\"就出自《博志》篇。
道家哲学讲究阴阳互动,阴极转阳,阳极而阴,由此循环相生。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40章);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25章);又说: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75章)。
“物全必缺,物极必反”的观点贯彻于《道德经》始终,这是中国哲学史上关于运动变化的最早和最根本的命题。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渐次发展变化,由弱至强,由盛而衰的过程:福可为祸,善可为妖,正可为奇,至极则反,事物发展到极限,一定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老子的这一思想,在庄子、吕不韦、刘安、扬雄等著述中,都有所传承,有所发挥,《淮南子·道应训》云:\"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日中而移,月盈而亏\",\"乐极则悲\"就是现在常用的\"乐极生悲\"成语;司马迁在《史记·田叔列传》中感慨\"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他认为“物极必反”是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自然规律。
上一篇:模拟战嗜血之影,3个2星刺客有效吗,4个刺客有效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