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读史书应该注意什么?怎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历史的真相?
历史,史书,自己的读史书应该注意什么?怎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历史的真相?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在现代快节奏社会,要降低对历史的期望。
古人对历史的期望很高,都在用心著史、读史,期望指导国家政治。最著名的,即唐太宗“以史为镜”。
但现今社会却不同。自然科学崛起,文史哲趋向平凡,真正的历史爱好者,除了在内心深处保留一片自留地,还应该习惯于这百年来“大变革”,降低对历史的期望。
2、读史要注重“双重印证”,要注意证据链的完整性。
比如光绪皇帝死因,正史、野史说法迥异。而2008年国家多部门检测,最后确定光绪死于砒霜中毒。目前,人们从证据链条,更相信于砒霜中毒说,而不相信清朝官方史书的说法。
因此,下结论之前,一定要有“双重印证”,一定注意证据链条的完整性。
3、读史的基本功是“史料学”,一定要扎实;但面对实际问题,又不能拘泥于历史经验,要活学活用。
原始史料、文献是历史的根本资料,绝不能脱离;严肃的历史研究,绝不能脱离原始记载,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但面对实际却要能活学活用。譬如美军非常重视军事经验的总结,尤其对失败的总结;另一面,他们的军事手册又都是活页的,因为作为经验科学,军事、历史都具有滞后性,只有活学活用,才能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要用心读,而不只是用眼睛。历史就是人性的大集合,千人千面,不通人性,历史是二维的,通达人性历史才是三维的。另外还有一个更高境界,自我修炼到圣人境界,无好坏,兴衰,黑白生死境界时历史就成了四维的。信手拈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然而人要如何才能知礼节和荣辱?最简单的办法其实就是读史,尤其是我们的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来从未断绝,因此读史是最直接了解中国文化,产生民族自豪感,进而懂礼节,知荣辱的。
所以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历史也越来越感兴趣,于是网上关于历史科普的文章也是越来越多。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一些科普文章掺杂着很多的毒药,其中错误的方法,哗众取宠的观点,可能会让人在一开始就打下扭曲的基础,甚至是产生历史虚无主义。
因此,读史第一条就是要找到第一手的史料,那些网络上经过再加工的“史书”,可以参考但不能尽信,更不能盲从名人专家。
实际上,中国文化一脉相承,只要是经过义务教育的大多数中国人,就能够读懂唐代以后,那些文字已经开始趋向于白话文的大多数书籍了。难点就在于,唐代之前的古文,其字词含义,语言结构和现在有着很大的区别,虽然每一个字我们都能看懂,但是如果按现在的习惯去理解,意思可能就会想去甚远。
这就涉及到读史第二条,也是最关键的一条。学会识字、音韵、训诂!
说到识字很多人可能会感到奇怪,汉字我们都认识啊,怎么又要学字呢?
这是因为汉字是一种活着的文字,从甲骨文开始到现在的简体字,他一直在变化和发展,我们现在学的只是汉字在现在这个时代比较常用的一种意思,而在古代同一个字可能会是另一个意思。
例如,有人说“出”和“重”两个字在造字的时候造反了。
可事实上,这两个字并没有造错。重字的甲骨文字形就是一个人背着重重的行囊,所以在《周易·系辞下》中有这么一句: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
如果按照重字的本意,这句话就能很好的理解了。
出字在甲骨文中的形象是草木从土中长出,所以上古时代的“出”字是我们现在的“茁”字,《说文解字》也是按此解释:
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所以《易·说卦》:
万物出乎震。
还有《礼记·月令·季春》:
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里面的“出”字,按现在的意思来解释,勉强也能说通,但其实是失去了他的本意,是错误的。
至于音韵,我们知道古人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一般人可能通过开头的“夫、故、盖、惟”,句尾的“之、乎、者、也”来断句,但对于读经读史来说是不够的,尤其是没有这些字的句子,现在往往因为断句的不同而出现了不同的意思。
可实际上,古文本身就存在这一种音律美感,所以好的古文我们读起来都有一种朗朗上口的感觉,这就是音韵,也是古代小学必学的句读。
还是举一个例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篇》,现在还流行一种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人们以为不同的断法,两句话的含义完全不同,而以现代人的观点更倾向于后者。
可不停的读两句话,那句更顺一点?
明显是前者,事实上至少在唐代以前第一种断句是毫无争议的,第二种断句方法近现代才开始出现。而且这两种断句方法的大致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这里又回到识字这里,“知”在古代除了“知识,智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用法,就是“治理,管理,管制”的意思。如《国语·越语》: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又如古代官职中有“知州”、“知县”,用现代知的含义来解释就不对了,如果用“治州”、“治县”则一目了然。
所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应该解读为“百姓可以让人引导他,但不能让人管制他。”就更合理,且“由”和“知”也能对应。同时根据“郭店楚墓竹简”:
上一篇:包糖的纸能进收藏品行列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