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读史书应该注意什么?怎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历史的真相?
历史,史书,自己的读史书应该注意什么?怎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历史的真相?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一、不要纠结于历史事件
以《三国志》为例,陈寿作史,魏与吴都是参考的两国史籍,而蜀汉的则是靠自己收集的资料。但以陈寿在蜀汉的地位,他能接触到的高级信息其实有限,况且很多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他出生以前。即便同时代的人也未必真的了解事情发生的始末,更何况他没有一手资料就更加难辨真假。陈寿被称为“良史”,是因为他会通过现有的资料进行全方位的比对,凡是逻辑说不通的,有比较严重的事件、时间、人物错误的一律不用。这也是《三国志》很精练的重要原因。其实,陈寿本身作史的时候,就没有很刻意地纠结在历史事件上。像赤壁之战,“曹操传”、“先主传”、“周瑜传”三传的记载就有不一样的地方,但事情的结果就是曹操战败,火也确实烧了。至于到底谁烧的,很重要吗?未必。因为结果都是三国鼎立之势就此形成。
二、不要偏信作者论断
还是以《三国志》做例子。裴松之注中,引了很多陈寿弃而不用或者后世补进去的资料。而且加了很多自己的评价。但是有一点必须知道,裴松之没怎么打过仗,别的暂且不提,他在注中对一些战争的看法其实是有问题的——太过理论化了。这就需要读者在看史的时候有自己的观点,但一定是逻辑上通顺的,不能主观臆断。逻辑通顺有两个重要点:1、逻辑起点正确,不能预设是非对错——认定曹操原本就想“篡汉”,在史料中找证据,就是典型的逻辑起点错误;2、逻辑本身要通顺,通过已有的历史事件、人物关系、性格特点、时代背景等等去一步步推导结果,不能只看其中一点从而判断,否则就容易陷入逻辑陷阱——“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正是那场大火让曹操兵败赤壁,从而确立三分。对吗?不全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曹操之败绝不是简单一场大火就能决定的,军心不稳、瘟疫横行、不习水战都是他失败的原因,而且对手孙刘都是当世豪杰,不可能一战而定。
三、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待历史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要在历史中找到自己独特但不另类的观点(不是为了求新而新,不是为了求不同而不同,要尽量客观。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但不能标新立异)。而历史给我们最重要的,还是李世民那句“以人为鉴,可知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人这一生要面对和经历的事情毕竟有限,从史籍中寻找智慧是很好的办法。那些成败之事都会给现在以借鉴、以警醒。毕竟,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活在当下,过去一去不复返,未来从来没有来。让历史成为人生路上指明的灯,而不要成了攥住脚脖子的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其实我觉得读史书更重要的是首先要基于自己的判断,做一个读史的明白人。这就是人对历面对于作古的过去,想了解历史,那就是看书。看正史吧,官方的东西多有粉饰,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看野史吧,民间的东西掌握不到内幕;看墓志铭吧,说是盖棺定论,但逝者为大少说坏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所以过去的墓志铭和现在的悼词一样都是歌功颂德。其实历史就是譬如昨天,譬如刚才,好多发生的事情你并不能了解真相,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痕迹虽然慢慢淡去,经过研究者的不懈努力,事实却逐渐的浮出,而且日臻完善,更接近史实,这才是真正的历史,也是历史研究者的乐趣所在。
其次是要对一些史书描写的所谓事实,说法要有客观的认识。比如读《史记》,虽然是史学界公认的历史典籍,但在读史时一定要明白《史记》成书时间,成书过程等及时代背景等,比如《史记》对汉以前的历史书写,虽然是基于司马氏世掌典籍得天独厚的基础上,但仍有大量的内容是通过游学的方式得来的传说内容,我们读书要有自己的判断;还有一些史书特有的描写比如许多历史人物开篇讲的所谓豪言壮语如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这样的记录,这是开篇对历史人物一个整体的描写,并不是真说了这样的话。
再就是读史书一定要在读所谓正史原著的基础上,兼顾考古历史,后人演义等内容,要有自己的判断,比如唐代的历史,官方大的有新旧《唐史》,还有好几位皇帝的《实录》,小的有郡县《志》,野史就更多了,浪若星空,真假难辨;当然对一个人来说这么多的史料内容很多,但它们也不是事无巨细,所以这些东西也只能帮助我们大概了解唐代。
再就是也可以通过看一些所谓历史剧补充,比如看唐代的历史据,大唐距我们一千多年,全国现存唐代建筑实物貌似只有“两间半”,剩余就是寺院、墓葬及各种遗址出土的东西,使今人能够慢慢了解唐代生活的一点点,所以一般的电视剧,只要有了真实的历史事件或轮廓就够了,至于表现手法那估计百分之九十都是编的,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明白。
常言说历史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是针对我们后世之人讲的,因为我们改变不了他们的脚步。但一定要明白历史是当时的人们各种个人行为综合表现,哪一位都有可能改变历史的后来走向,所以历史中的人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这也是我们今人书写创造历史的动力。古人创造书写历史的过程也是我们后代读史之人最大的乐趣所在,或使我们心潮澎湃,或使我们扼腕长叹。最后还是引用古人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不信书,则又如无书;不尽信书,斯为中道”作为这片回答的结尾,以与大家共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我认为,读史书,不能只限于历史书,因为还牵涉到其它方面的知识,不然读不明白。
比如,普遍认为,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可读《史记孝武帝本纪》及《史记儒林列传》,却不见有任何文字记载。
又比如,据《史记》,周文王在伏羲八卦基础上作六十四卦,孔子为之作《易传》。孔子传《易》,代代相传,传到西汉杨何,司马迁学《易》,师从杨何,可见司马迁对《易经》及《易传》很精通。然而,司马迁记有,“《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这个家喻户晓的成语出自《易经》,但是现在任何版本的《易经》都不见这个成语。这说明什么?要么《史记》造假,要么《易经》造假。
上一篇:包糖的纸能进收藏品行列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