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的科举进士为何还要叫翰林出身呢?
翰林,进士,翰林院古代的科举进士为何还要叫翰林出身呢?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学术纯正
“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另一个原因是希望保证入阁者的“学术纯正”,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有实政经验的政治家,隆万间的大学士高拱对此有着极深的感受:
圣祖罢丞相,分其权于六卿,而上自裁决。成祖始制内阁,以翰林官七人处之,备问代言,商榷政务,极其宠密。然未有平章之任也。嗣后遂理机务庶政。比其久也,则遂隆以师保之官,称辅臣焉,虽无宰相之名,有其实矣。然皆出诸翰林。翰林之官皆出诸首甲与夫庶吉士之选留者,其选也以诗文,其教也以诗文,而他无事焉。夫用之为侍从而以诗文犹之可也,今既用于平章而犹以诗文,则岂非所用非所养、所养非所用乎?……今也止教诗文,更无一言及于君德治道,而又每每送行贺寿,以为文栽花种柳,以为诗群天下英才,为此无谓之事,而乃以为养相材,远矣。
舞文弄墨的高手未必就能治剧平乱。虽然国家事务需要众多治剧平乱的高手,但明代中央决策系统在形成内阁票拟、内监批红的权力结构之后,大学士的主要职责也就是应付公文的往来,所以舞文弄墨的高手才有了用武之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一样。
科举成功,获得进士,也要分为一甲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
明清时期,翰林院是进士深造的地方,也是官员们梦寐以求的地方。
科举成绩公布,前三甲入翰林院,状元授从六品修纂,榜眼探花授正七品编修。三年后重新授予职务,但明清时期前三甲的官运都不怎么样。
二甲三甲进士再次参加吏部考试,产生翰林院庶吉士,从七品身份,入部学习。因为庶吉士数量少,一般十来个,能够跟随部院长官学习行政流程,结交官员,在中枢晋升很快,所以庶吉士又被称呼为“储相“,也就是储备宰相的意思,四五十岁就有机会入内阁担任重要职务。
因此,当时又有非进士不翰林,非翰林不宰相(大学士)的说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古代并不所有的科举进士都是翰林出身,进士只是一个学历,而翰林是官职,这两个是不一样的。
翰林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到了隋唐期间逐渐被重视。唐朝的翰林相当于秘书,分为翰林学士院和翰林院。翰林学士就相当于皇帝的政治秘书,而宦官就是皇帝的生活秘书。他们都有入宫的权利,对皇帝都很重要。
到了宋朝,他继承了唐朝时期翰林院和翰林学士院的设置。翰林院主要掌管学术供奉之类,而翰林学士院则负责对政策制度的起草。这一点于唐朝没有差别,都是属于皇帝的政治秘书。宋代的翰林学士大多都晋升为宰相,因为他们有草拟诏书职之权,又和皇帝比较亲近,政治地位比较高,深的皇上喜爱。
到了明朝,翰林学士的选拔,秉承了前代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同时又设立庶吉士制度。后来明代逐渐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潜规则。庶吉士一职的设立,就是明代的一大创新。庶吉士一般都是从新科进士中选拔,留在翰林院中学习。三年之后,要完成毕业考试。
明朝的翰林和内阁有着密切的关系,明朝的内阁就是脱胎于翰林院。但是,内阁抢夺了翰林院草拟诏书的权力,而内阁学士都是从翰林中产生,内阁也被视为翰林官署。后来内阁大臣都由翰林最高长官担任。内阁享有草拟诏书、经筵进讲等权利,而翰林院只是服从调遣而已。
满清入关以后,秉承明制,也设立翰林院。但是清朝初期,由于清朝的特殊体制,曾经出现“乱点翰林”的现象。但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以及舆论的压力,清廷对翰林的出身要求也日益严格。这在客观上满足了提高了满蒙贵族的文化素质,也促进了文化融合。
翰林是中国历史文化士人的一种崇高象征,翰林制度也对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翰林是中国古代官名,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翰林地位更高。明清的翰林必须由考中进士的人担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您好我是江南太湖小张,很高兴给您解答:首先进士与翰林是两个概念。
翰林:是古代选新科进入翰林院,一般是前两甲进士居多,一甲状元,探花,榜眼是必进的,其性质相当于进修。点过翰林的进士,一般升迁比较快,后期发展更好。其官位更高。
进士:首先新科进士会分三甲,排名靠后的进士点翰林的机会比较少,一般都是外放知县一一类官员。
所以翰林肯定是进士,但是进士不一定全部都是翰林。
上一篇:余杭区把原来房子卖了.换了低于80平方米的房子可以迁户口入户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