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汉末蜀国丞相诸葛亮对中国军事学科有贡献吗?历史上有过真实记录吗?
木牛流马,军事,蜀国汉末蜀国丞相诸葛亮对中国军事学科有贡献吗?历史上有过真实记录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诸葛亮在东汉末年混战时期,躬耕于隆中,探讨治国用兵之道,在《隆中对》中为寄寓荆州的刘备筹划复兴汉室大业的战略。任蜀国丞相时,主持蜀国军事,指挥攻魏战争。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著录,有文集24篇,10.4万余字,今多已亡佚。《三国志》及唐、宋类书中有反映其军事思想的记述:
⒈战略思想
诸葛亮认为,弱者所从事的战争只要是正义的,就可能战胜强者。\"据道讨淫(邪伪),不在众寡\"。刘备虽然力量寡弱,但由于据有兴复汉室的正道,信义名闻四海,完全可以赢得百姓箪食壶浆的欢迎,消灭邪伪,实现统一。
注重人谋,认为名望低微、兵力寡弱的曹操所以能够战胜袁绍,以弱为强,不仅是靠\"天时,\"也是靠\"人谋\"。为发挥\"人谋\"的作用,建议刘备分阶段实现兴复汉室大业。先避中原之实,击南方之虚,夺取力量薄弱的荆(约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二州,同曹魏、孙吴三分天下。然后据险防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修明政治,积蓄力量。一旦天下有变,则挥军北上,一路从荆州指向宛、洛,一路由益州出师秦州,钳形攻魏,占有中原。为完成这两个阶段的战略任务,他主张并坚持两弱结盟、共抗强敌的策略。认为孙吴长期据有江东,国险民附,贤能为其所用,与刘备集团有共同抗曹的利害关系,具备充当同盟者的条件。与之结盟,可免除两面受敌的威胁,牵制、分散强者的兵力。否则,两弱结仇用兵,将会顿兵相持,坐而待疲,使强者得志。为实现两弱结盟,主张抓住强者对两弱进攻的契机,对孙吴晓以利害,以必要的让步为代价(如承认荆州被孙吴攻占的既成事实),\"略其衅情\",以\"求犄角之援\"。
⒉治军思想
为了用有限的兵力抗衡和战胜大国,诸葛亮主张把建军重点放在提高军队质量上,从多方面增强战斗力。
①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认为有节制的部队,即使将领无能,也不会被打败。街亭失败后,主张精简将士,实行变通之道,强调\"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为使蜀军战术胜人一筹,他作八阵图,演练部队。
②主张以法治军。认为蜀地过去威刑不肃,失之过宽,应当纠之以严,\"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三国志·张裔传》)。强调高级将领既要严于执法,又要以身作则,讲究信用。当部下违反节制导致街亭失守时,他遵循《春秋》古训,勇于承担责任,主动自贬官职。
③讲究为将之道。要求将帅志虑忠纯,晓畅军事,为人表率,善于捕捉战机。要求主将与各将领同荣共辱。鼓励部属\"勤攻\"自己的缺点失误,以求集思广益,事业有成。
④重视改进武器装备,改善后勤工作,一方面讲究武器质量,发现质量不好,追究主管者责任;一方面进行技术革新,力图以技术竞争优势弥补兵力的寡弱。他所改革的连弩,成为极具威力的远射武器,并以此装备5000连弩士;又发明木牛流马,以节省人力,提高军粮运输效率。为支持长期作战,主张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北伐中,在汉中黄沙和前线敌境屯田,建立粮仓,同时通过收割魏境麦田等措施,就地筹粮,以缩短运输线,保证供给。
⒊作战指导思想
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其南征,虽然是以强击弱,仍然坚持以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争取服南人之心,为下一步攻魏创造安全可靠的后方。北攻魏国是以一州之地攻击数倍于己的大国,由于荆州已失,改由一路出兵。反对采用悬危的作战方案,主张安从坦道,十全必克,乘敌无准备或兵力东下、关中空虚的时机出兵,并交替变化各次进军路线,隔绝陇道,动摇敌境夷、汉人民。鉴于远离本境作战,每战力求速决。魏军坚壁不战,企图疲弊蜀军时,改在敌境久驻屯田,以求战略上持久作战。攻城受挫后,转变为以野战为主。每次退却,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诸葛亮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他对军事学科是有贡献的。
第一,在军事战略上,主张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区建立根据地,以图以后大发展。他在《隆中对》中,提出了三分天下的主张,就是进军益州,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实践证明这一主张是成功的。
第二,寻找长期的稳定的盟友作为外援,以反对主要的敌人。他主张与孙权永结盟,好共拒曹操,当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孙刘联盟破裂后,诸葛亮依然认为主要敌人是曹操,曹丕。在先主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主动修复了孙刘联盟,实践证明,这也完全是正确的。
第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在北伐曹魏的过程中,对曹魏西南边疆的某些关隘要地实施打击,以疲劳曹魏的军队。
第四,实施以攻为守的战略,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蜀国人力物力财力都明显比不上曹魏,在和孙权建立稳定的友好关系之后,诸葛亮连续发动对曹魏的北伐,给曹魏政权以沉重打击,但不能推翻曹魏政权。诸葛亮很清楚,如果与曹魏建立长期友好关系,其结果只能是坐以待毙,只有奋力一搏,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
第五,善于治军,善于训练。诸葛亮军纪严明,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又注重军队训练,军容严整,军阵威武,给敌人以震慑。
第六,爱护人才,培养人才。诸葛亮培养军事方面的接班人姜维是成功的,姜维在几十年的军事斗争中实践了诸葛亮的战略战术。对于和自己政见不合的魏延,诸葛亮也是爱护有加,从来没有杀害魏延的想法。即使在临终前,也没有杀害魏延的计划。
作为一位军事家,诸葛亮的致命缺点就是不会抓大放小,总是事无巨细处理各种军务,遇到挫败时会“捶胸顿足”,这就严重的损害了健康。
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论述比较多,收集在《诸葛氏集》中,大部分内容后来已经散失。
上一篇:最近脑子总是有“坑”,坚持些不切实际的事,你们有这种情况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