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相传范蠡次子在楚地杀人被囚,范蠡知道大儿子去救不了次子为何不阻止?
范蠡,楚国,大儿子相传范蠡次子在楚地杀人被囚,范蠡知道大儿子去救不了次子为何不阻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史记》中记载的一个故事,最终范蠡长子扶次子灵柩而归,家人及百姓皆为之悲怆,独范蠡哈哈大笑,吾早已未卜先知,这是注定的结果。
于是朱公长男竟持弟丧归,其母及邑人尽哀之,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弟,顾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策肥,岂知财所从来哉!吾遣少子,独为其能弃财也,而长者不能,卒以杀其弟。”
范蠡其人
范蠡一生可谓传奇。二十多岁入越,追随勾践,辅国行政,后越亡国,又随勾践入吴为质,卧薪尝胆,助勾践复国,灭了吴国。成就春秋霸主。
后来范蠡激流勇退,飘然远去,化名鸱夷子皮,在齐国海边,结庐而居。务农经商,很快积累资产。范蠡常常资助百姓,得大贤之名。被齐王看中,拜为相国,三年之后,范蠡散尽家财,再次激流勇退。
来到“陶”(今山东定陶),自号陶朱公,经过买进卖出,再次成为一方巨贾。也就是这一时期发生了标题中的故事。
故事概述
范蠡次子,在楚杀人。范蠡欲救,让小儿子待千金,前往疏通关节。长子不悦,亦想要去。
范蠡无奈,让长子去。赠以书信并千金镒(镒,通“溢”,计量单位,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为一镒),嘱咐长子一切听朋友庄生的。
长子拜见庄生,庄生留下黄金,让长子赶紧回家。长子不甘心,又拿着钱去四处贿赂楚王身边之人。
庄生是楚国大名士、大隐士。楚人皆敬其为师。庄生对楚王说夜观天象,楚有大灾,要大赦天下,才能免除。楚王同意。
有人对长子说了大赦天下之事。长子以为弟运气好,跟庄生没关系。就去找庄生要回黄金。
庄生本没打算留下黄金,被长子一闹,大感侮辱,又对楚王说,范蠡次子在狱中,长子四处贿赂,如果楚王现在大赦天下,百姓会以为是为了释放范蠡次子而非楚国国运。楚王发怒,先杀次子,再赦天下。
原因分析
范蠡对长子一去,必然坏事,早已料到,为何不拦下他?
一、以死相逼范蠡本打算让幼子前去楚国救人,但长子以老大自恃,若派幼子前去,则长子不肖,受人冷眼。
长男固请行,不听。以公不遣长子而遣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杀。
长子便以死相逼,若不让我去,我就死给你看。
范蠡无奈,不想长子,因此含恨九泉,只能让长子代替幼子,前往筹谋。
虽然自己对长子性情了如指掌,明白他不能办成此事,但内心中还是有两点希望。
希望长子可以经过最近的富足生活,已改吝啬守财的本性,届时可以二子都平安回来。但事实证明,长子本性难移,扶柩而归。
即便不能,范蠡也希望,长子经一堑长一智,长子会因此事,痛改前非,做事周全,为以后的生活,多几分保障。
二、妻子进谏长子要去,范蠡妻子出言相助。言幼子乖张纨绔之性,怕是拿钱去花天酒地,耽于正事。
其母强为言,公不得已,遣长子。
这番话无疑提醒了范蠡。如果幼子前去,确实有这一方面的风险。
按长子、幼子二人的办事能力及成败风险考虑,终究是长子略胜一筹。两权相害取其轻,范蠡综合思量之后,觉得派长子前去救人。
不抱以希望,又不抱以失望。有了心理准备的范蠡,见到次子尸身的时候,一笑置之。想来潜台词是:天意不可违,孩子杀人,合当偿命。虽千金,也买不回人命。
三、无心施救次子楚国杀人,身陷囹圄,乃至尸首异处。是天理法度。即便是范蠡豪富之子,也不能例外。
范蠡让长子去救,也只是尽人事,听天命。甚至就没有真心想救。
范蠡名头太大,次子楚国杀人,最终无罪释放。对范蠡的名望、生意都会有相当大的影响,搞不好是遗臭万年,再难翻身。甚至会给范蠡全家引来杀身之祸。
范蠡又不想背负六亲不认,不顾儿子死活的坏名声,所以才会让不能成此事的长子去做做样子。
如果范蠡真心施救,亦知长子坏事,为何不在给庄生信中,解释长子性情,并事先予以道歉,请求见谅。
以范蠡的智谋,既然已预料到长子行为有失,又怎会没有办法解决呢?除非不想解决。
再者,范蠡已预料长子不成,何不随后再让幼子带着黄金、礼品,前来拜访、筹措,或让心腹之人,来协助长子,劝阻长子的失当行为。
范蠡都没有,他对长子听之任之,静候“佳音”。
而且古代尤其先秦时期,父对子等慈爱亲情,相对薄弱一些。周文王曾食子,易牙杀子,做成肉羹,奉齐桓公。这些都是被“忠君”思想下,淡化亲情的血淋淋教训。
所以,范蠡出于名声考虑或基于杀人偿命的法制思想,甘愿承受丧子之痛。
结语
范蠡一代奇人、商圣,被后世尊为“财神”。他的从政为官经历,明白法度的重要性,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范蠡从商经验,明白诚信的重要性。
若为救子,而坏法度、破诚信,那范蠡数十年积累的贤德名望、千万基业,都将付之东流。
为了法,为了信,为了天理昭昭,为了人心烈烈,范蠡一如既往的让长子前去。
所以长子扶柩,范蠡笑了,名声、法度算是保住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救二儿子,陶朱公权衡利弊之后想派小儿子去楚国解救二儿子,但大儿子却不干了。大儿子认为自己是家中的长子,家中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不让自己这个长子去解决而让最小的弟弟出面,明显是父亲认为自己不孝。要是这样的话,自己也没脸活在世上了。于是大儿子要寻死,以表明自己已经没有脸面活着面对世人的耻笑。最后没办法,陶朱公只得违心的让大儿子带着千镒黄金、自己写给楚国好友庄生的书信上路奔了楚国。大儿子出发前又背着父亲私下里带了几百镒黄金留作自己的打算之用。到了楚国,大儿子按照父亲的叮嘱,直接找到楚国庄生。
大儿子见到庄生住处简陋、孤身野外,并没有看到他想像的门前车水马龙、达官显贵的朱门大院的排场,心里顿时凉了半截儿。庄生见到陶朱公大儿子,收下黄金嘱咐朱大公子马上离开楚国。大儿子心中不安,认为父亲的这位朋友根本没有能力救出弟弟,竟然又用私带的黄金贿赂楚国权贵,妄想通过他们救出弟弟。其实庄生在楚国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隐士,楚国上下均尊庄生为师。尤其是楚王,对庄生的话基本上是言听计从。这次,朱公大儿子不了解父亲,更不了解庄生,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结果办出了猪一样的蠢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