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春秋时代,中国人吃什么?有何依据?
大豆,肉食,时期春秋时代,中国人吃什么?有何依据?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春秋战国时期食用的是“粟菽”。
粟是小米,自春秋战国以后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在汉代还成为口粮的代称。菽就是大豆,在粮食中的地位也比过去提高,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石磨的发明,改变了大豆的食用方式。过去是直接将大豆煮成豆饭吃,而大豆又是很难煮烂的,食用就很不方便。有了石磨,就可将大豆磨成粉和豆浆,食用起来就很方便。同时,大豆又是一种耐瘠保收的作物,青黄不接之时可以救急充饥,此外,大豆的根部有丰富的根瘤菌,可以肥田,有利于下茬作物的生长,所以大豆的种植就日益广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春秋时期的饮食和商周时期一样,也是以谷物为主,蔬菜、果类、肉类为辅的。
而谷物则是以“粟菽”为主,粟指小米,菽指大豆。
“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饥饿之色”《管子·重令》
“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聚粟菽,是以粟菽多而民足乎食”《墨子·尚贤中》
由于石磨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食用方式。有了石磨便可将难以煮烂的大豆磨成粉个豆浆。同样的麦子也是,麦饭不易消化,石磨便可以将麦子磨成面粉,食用易消化。另外南方地区主食是水稻。
肉食主要是猪羊鸡狗等牲畜,“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实,七十可以食肉也。”《孟子·梁惠王上》。当然肉食也是统治者才能每天享用的。除了家养牲畜,还有在野外狩猎而来的野生动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种类貌似也是很多的。先说主食吧!
《楚辞·大招》"五谷六仞"的说法。"五谷"就是稻、稷、麦、豆、麻"。除此之外还有黍。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黍就是今天的黄黏米。
接下来是蔬菜。文献中最普遍的就是“葵菜”。《灵枢·五味》中有这样的描述“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这些都是人们已经普遍种植的蔬菜。此外还有很多。顾及篇幅,俺就不说了。
先秦时期很讲究礼法,庶民岂能随便吃肉?《礼记·王制》记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里面延续之前的一些礼法。
看到没?可以吃,但不是随便吃。
总之种类丰富,但限于技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吃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饮食结构与商周一样,仍然是以谷物为主食,以蔬菜、肉类、水产、果类为副食。
主食
总的来说,商周时期的粮食作物仍是战国秦汉时期的主食,但是比重有所变化,如商周时期文献中经常提到黍稷,到春秋战国时期则更多的是“粟菽”并重。
粟是小米,自春秋战国以后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在汉代还成为口粮的代称。菽就是大豆,在粮食中的地位也比过去提高,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石磨的发明,改变了大豆的食用方式。过去是直接将大豆煮成豆饭吃,而大豆又是很难煮烂的,食用就很不方便。有了石磨,就可将大豆磨成粉和豆浆,食用起来就很方便。同时,大豆又是一种耐瘠保收的作物,青黄不接之时可以救急充饥,此外,大豆的根部有丰富的根瘤菌,可以肥田,有利于下茬作物的生长,所以大豆的种植就日益广泛。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小麦。
作为南方主粮的水稻,虽然早在商周时期的黄河流域已有种植,但面积不大,在粮食作物中的比重很小,一直到春秋时期还是珍贵的食物,只有上层贵族才能食用稻米,其种植自然不广。
副食
由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畜牧业和园圃业以及水产养殖与捕捞业都很发达,所以这一时期的副食品也非常丰富多样。
肉类食品
春秋战国时期的畜牧业相当发达,当时的“六畜”是指马牛羊鸡犬猪。牛马主要作为农耕和交通的动力,肉食主要靠猪羊鸡狗等小牲畜。当然这肉食也和锦衣稻食一样,是统治者才能终日享受,所以“肉食者”就成为统治阶级的同义词,著名的曹刿论战故事中,就大骂“肉食者鄙!”(《左传庄公十年》)此外,战国秦汉时期的肉食中还有一突出特点,就是盛行吃狗肉。当时还出现了专门以屠宰狗为职业的屠夫,如战国时期的聂政和荆轲。这么多人以屠狗为职业,可见当时食狗肉之风的兴盛。

春秋战国时期的精致的陶餐具一套
当然,肉类食品中除了家养的畜禽之外,还有一部分是狩猎而来的野生动物,种类与商周时期的猎物差不多。
水产品
鱼、鳖是人们喜爱的副食品之一,孟子的名句“鱼者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与熊掌相比,鱼是日常易得之食品。相对而言,鳖的饲养和捕捞较为不易,故鳖类比鱼类更为珍贵些。鳖被称为“异味”,是难得的珍味,又是作为赠送王侯之礼品,可见其珍贵之程度。
上一篇:门口罗马柱一般多大合适?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