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当年的美苏争霸美国是怎么拖垮苏联的?
苏联,美国,军备当年的美苏争霸美国是怎么拖垮苏联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1988年民主德国的平均月工资收入为1270东德马克;联邦德国为3850西德马克,按照1: 1的比率计算,民主德国的平均月工资也只有联邦德国的三分之一。
由于东德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均赶不上西德,工作时间长、闲暇短,东德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大约只及西德的六分之一,生活水准也大大低于西德,吃饭需要粮票,穿衣需要布票。
最终东德以一种羞辱的心态并入西德版图,放弃了自己坚持、宣传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口号。
道理也是一样。
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只适合低水平的经济模式,一旦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滞甚至倒退。
因为市场和人民的需要是千变万化的,根本就无法计划,最终导致80年代开始苏联经济停滞甚至倒退。
最直白的我们可以从苏联的粮食进口看出来。
早在沙俄时期,俄罗斯粮食已经可以实现自给自足。然而苏联在1964年开始首次成为粮食进口国,随后粮食进口量便不断上升,从1964年至1975年的年均255万吨,占同期国内粮食产量的1.5%,上升至80年代前期的年均4000万吨,占国内同期粮食产量的20%左右。
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苏联农业条件优越,除乌克兰粮仓外,俄罗斯可耕地面积即占世界总面积的14%,人口只有一亿多,根本不可能存在粮食短缺。
实际上,今天的俄罗斯是世界五大粮食出口国,2007年出口粮食即达1640万吨。
唯一的解释是,苏联无法有效发展本国的经济。
由于经济上的停止和倒退,到了八九十年代,苏联基本物资供应都出现困难。当时苏联家庭主妇平均每天都要花费二个小时去排队购物,然而最需要的肉蛋奶往往还是买不到。
久而久之,苏联人民就接受不了了。
同时,苏联领导人无法扭转经济的倒退问题。这样持续发展下去,苏联经济崩溃是迟早的事情,到时候就会成为朝鲜、古巴这种连温饱都难以维持的国家,这如何得了。
其实苏联进口粮食已经需要大量出口石油和天然气,这不就是中东阿拉伯阔佬的模式吗?
但中东国家人口不多,苏联则有2亿多人口,依靠卖资源无论如何也顶不住。
所以,这些严重的问题摆在眼前,绝非美国人军备竞赛就将苏联拖垮了,苏联有这么笨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二战结束后不久,为争霸全球,美苏之间就陷入了长达四十多年的冷战之中。其间,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通过打组合拳的方式来拖垮苏联,主要做法有下述几方面。
一、开展军备竞赛,引诱苏联把国民经济体系向军事工业倾斜,大量消耗苏联的财力物力人力。
战后,苏联的经济一直活力不足,经济重建与发展困难重重,尤其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农业轻工业严重滞后。出现的薄弱环节,亟待加强和巩固,否则,将危及民心稳定乃至国家安全。而美国在二战中不但没有吃大亏,反倒大赚了一把。美国通过参与战争,激活了国内的经济,使国内业已健全的经济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凭着雄厚的经济基础,美国人有信心在一场军备竞赛中战胜并拖垮苏联。
美国人做出种种姿态,让苏联人相信,美国已经建立起核武器、导弹、航天、陆海空常规武器等领域的质量优势,具备一次性打击并消灭对方的能力,从而激发了对方的危机意识。苏联领导人非常重视战略对手的举措,把应对军备竞赛列入历次苏共代表大会的主要议程,如二十五大制定的战略方针就是,积极全面加强军事实力,以与美国争夺军事优势。苏联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极其巨大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军费开支以年均增长率达4-5%,占其GDP的12-15%,使之保持360万人规模的军队,装备洲际核导弹1400枚,战略核潜艇90艘,作战飞机近12000架,坦克5万辆(均为1979年数据)。这样做,就让黄油让位给大炮,让最好的工厂生产武器,让苏联民众排着队购买每日三餐——工资收入中,居然有40%用于食品消费——人民生活陷入困顿之中。而美国经济并没有太多受到军备竞赛负面影响,反而从军民兼容中获益,让波音、洛克希德这样的企业盆满钵满。美国人通过向全世界贩卖苏联威胁论的焦虑而搭售武器,大赚其财。此消彼长,美国人又一次搭上经济发展的快车,而苏联经济却走向衰微。
二、策应局部战争,让苏联深陷泥潭不能自拔,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
美国人想方设法让苏联人穷兵黩武,耗尽国力,让苏联扩大侵略阿富汗战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苏军占领阿富汗后,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但也基本掌控了局势。美国一看不妙,赶快行动,促成阿富汗各派反苏力量的大联合。然后,派军事专家前往战地,指导对方游击战战术,并向游击队提供从轻武器一直到毒刺防空导弹的各型武器,使抵抗力量迅速壮大。苏联人整整花了10年时间,才不体面地撤出了阿富汗战场。战争期间,苏联曾最多动员115000人的兵力远赴阿富汗,有14,453名士兵死亡,有451架飞机被击落或击毁,其中有300多架直升机是被毒刺导弹击落的。对外战争的失利,严重损害了苏联的国际形象,使本已停滞不前的经济雪上加霜,打击了国内民众的士气,激化了国内各加盟共和国间的矛盾,使民众对苏共的信心大打折扣。战争的余波还影响到了苏联的后院华约集团,原本铁板一块的阵营开始松动,波兰匈牙利东德捷克等国开始出现了明显的离心倾向。1988年苏军开始撤离阿富汗,三年后苏联解体……
三、在苏联后院制造事端,迫使苏联疲于应付。
美国一直在苏联的后院东欧鼓励反苏力量,通过非政府组织渗透各个国家,通过宣传煽动,制造事端,遏制苏联势力在当地的增长,大乱苏联在东欧的布局。冷战以来在东欧发生的重大事态,如50年代的东德骚乱、匈牙利事件、波兹南事件,60年代的布拉格之春和80年代初的波兰事态,背后都有美国中情局的影子。这些事件,都让苏联付出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布拉格事态还让它派出大军侵略捷克,造成了恶劣的国际影响。美苏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可是他们的投入产出效益却大相径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替美国分担了许多诸如军费、用兵、营地等各方面的压力,使美国能抽出身来,与苏联全力相争;而苏联虽然是华约集团的老大,可是处处需要他们花钱出力,慢慢地苏联渐渐承受不了沉重的财政压力,最后只能让华约集团解体。
四、利用美元霸权,操控石油价格,使苏联尝尽苦头。
苏联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巴库等大油田早就扬名天下,70年代又开发了西伯利亚秋明油田,石油业成为苏联的支柱产业和主要创汇行业之一。1973年阿以战争后,阿拉伯产油国运用石油武器,惩罚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一时间石油价格飞涨,令西方出现了石油危机。在此过程中,作为石油大国,苏联不仅石油产量激增,1975年达到4.91亿吨,超过美国,而且从巨额出口创汇中尝到甜头,得以进口大量急需的食品,同时在增加军费、改良武器、加强对美战略优势方面,又有了底气。眼看苏联的势头又上去了,美国不甘被动挨打,又生一计,使用了类似于现在对付普京的办法。美国唆使沙特阿拉伯等石油输出国大幅度增加产量,向国际原油市场倾销,很快就挫低了价格。与此同时,美国采取封锁措施,严控采油设备输往苏联,以限制苏联的开采速度与能力。他们还向盟国施加压力,让他们停止购买苏联石油。美国这几招非常好使,给苏联带来了严重的财政后果,苏联经济从此一蹶不振,加速了国家的分裂和解体。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