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慈母多败儿吗?
孩子,慈母,母亲慈母多败儿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孩子父母不教,那只有社会去教,外人去教育
。这样的代价是惨重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同意这个观点,一是这个成语是古人根据多年的事实而总结的成语,二是告诫人们对孩子不能太宠爱,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独立生活习惯。记得有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个成语。说一个盗窃犯就要被处决杀头了,他提出要见母亲一面,监斩官同意了,喊来了母亲。他要母亲给他喝她的奶,此时的妈当然答应给了他奶,他含住奶头吸了几口后就一口咬掉了母亲奶头。他说他恨母亲没有教他如何做人,而只是一味的宠他顺着他,在他拿了别人的东西后还夸他有本事能为家出力。后来胆子越来越大,偷的东西越来越值钱,但从没听母亲一句“不能偷\"的话,以至落到今日被杀头的结果。我觉得孩子不是被宠出来的,成才必经苦练和良好教育出来。必经风雨和磨练才能学到真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慈母多败儿,棍棒之下出孝子。”这些都是传统中国的古训,然而在现代社会,却遭到了心理学意义上的质疑。
从心理学上来说,孩子的安全感,往往来自于母亲给予的无条件的爱,那是大地一般全然接纳的爱,也就是母亲的慈爱。
孩子在母亲的怀抱里享受到了充分的关爱,心理上才是温暖而丰盛的,而不是匮乏而贫瘠的。
这样他走上社会以后,才能够有温情和自信,才能够把他的爱给予别人。
正如孩子吃饱了,穿暖了,才可以出门而不感到寒冷,甚至还可以脱件衣服给别人披上。
一个在家里都饿着肚子,衣衫单薄的孩子,如何去抵御外面的风寒?
我们也很难想象一个自身都不能享受到关爱的人,如何能够关爱自己,关爱他人?
当然他通过持续的心灵成长,他也能够学会爱自己,爱他人。但是走上这条路的人毕竟还是少数。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母亲应该给予孩子全然的爱。父亲应该给孩子树立起权威和规则意识。
孩子有了规则意识,才能够树立起边界,才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事不可以做的。
这样他对自己行为后果的预测性会大大增强,也很有助于增加他的安全感。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健康快乐,会成为对这个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是有害的人。
当然,我们不能苛求所有的父母分工都如此明确,清晰。
所以,做母亲的同样也应该管教孩子。
全然的爱,并不意味着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
而意味着,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母亲应该温柔而坚定地给孩子指出来。
母亲首先应该倾听孩子,知道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良行为,了解到他的感受和需要,给予孩子适当的同理心。
当孩子被母亲倾听和看见以后,他往往就不再执着于自己的那个不良行为了。
母亲此时再根据孩子的需要,给予适当的建议,帮助孩子找到一个更好的满足他的需要的方法。相信母亲的建议,一定会被孩子采纳的。
另外,母亲如果必须批评孩子,是批评孩子的具体行为,而不是人格。
因为孩子的人格一旦被否定了,很容易就陷入了羞耻。而羞耻是最为损耗人的能量的。
批评之后,孩子只要改正了,母亲就不要再翻旧账了。
另外,母亲要接纳孩子的情绪,不管那情绪看起来是多么的负面。
母亲要学会把情绪和行为分开来处理。允许孩子表达“不良”情绪,但是要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这样才是真正的温柔而坚定。
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爱心又懂规矩的孩子。
这样慈爱的母亲,又怎么可能培养出败儿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道理我不懂得怎么讲。但是我也是两个孩子的妈。该严厉要求孩子的时候,我绝对不会心慈手软。因为孩子是很聪明的。你这次允许他,他下次就会跟你抗战到底。那样子的话只会让自己越来越没有原则。那你的孩子越来越无理取闹。没有底线并且没有责任心。以后长大以后,对他自己也不会负责。这样只会让父母更操心,更寒心。因为我觉得对孩子的疼爱。有的时候还是要放在心里面。不要老是让自己的心软来允许孩子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这样不是爱孩子,只是害他。等他长大了以后,我们虽然不能帮到他,但是我们要让他从小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以后到社会上他自己也能对自己负责。不给社会和别人添麻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慈母多败儿百分之九五的正确。有的父母知道自己儿女干了坏事不但不说服教育。而且还帮着隐瞒。这样就让儿女在在正确的路上偏离了轨迹。说实话。假如我的儿女吸毒或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我绝对会打电话举报。我教育不好。我让法律来教育。看似狠心。其实是在帮他挽救他。可能象我这样狠心的母亲太少了吧!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