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秦时明月汉时关暗指什么?
明月,边关,阴山秦时明月汉时关暗指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真的意思恐怕得问王昌龄自己了,我们现在只能揣测了。
我认为可能王昌龄路过边关,忽然诗兴大发,觉得战乱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万里长征人未还。要是飞将军李广还在就好了,可以威慑边关,使敌人不敢来犯。因此这里的意思是普通的边关,只不过加了“秦汉时”读起来朗朗上口,是为创作所需,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秦汉时修的城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诗中的一句。原诗如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了诗人思念汉朝飞将军李广,以及痛恨匈奴人入侵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大意是,依旧是秦汉时期的名月和边关,出关万里去参加远征的人都还未回来。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绝不会让匈奴南下越过阴山。其中,“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是对边塞景物的描绘,既有队边疆将士常念在外不能回家的同情,也有期盼这场战争尽快结束的期待。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时期,当时唐朝对外的战争中大多是胜仗,因此诗歌中反映的民族自信心也很强,体现了慷慨激昂鼓舞时期的向上的一种精神。但是在本诗中,读者却品味到另外一种意境: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正如我们今天探讨的开篇的第一句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明月”和“关”两个词,更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里有一首《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全诗分为三层,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再比如,卢思道《从军行》中写道:“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因此,再回到王昌龄这首诗里,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有种穿越千年的感觉,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联系起来。“万里长征人未还”,体现了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在面对边塞战争的痛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秦到汉,有多少英雄在这不远万里的边塞与胡人浴血奋战而长眠在这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