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秦时明月汉时关暗指什么?
明月,边关,阴山秦时明月汉时关暗指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正是战争的烽烟,浸染了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苍凉。声犹震,血未干;月色寒,照边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句诗出自王昌龄的《出塞》原文如下: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就整首诗来说描写了诗人的壮志情怀,以及爱国激情,同时用了讽刺的手法来表达对朝廷用人制度的不满和将帅的无才。
“秦时明月汉时关”单从字面上看,我们会觉得诗人是在写景,描写了秦时的明月与汉时的边关。但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交替的写法,为“秦汉时期的明月”与“秦汉时期的关”。那么对于题主提问的“暗指”我认为有以下的可能性。
一,我们首先从秦汉时期的明月来看,这里的明月并不是指天上的月亮,而是指秦汉时期的英雄,我们都知道秦汉时期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所以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的爱国英雄,其中就有我们所熟知的“项羽”“韩信”“蒙恬”“夏侯婴”等等,还有作者后面所指“李广”
因为王昌龄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满怀爱国热情的,所以我认为他在这里的明月所指为秦汉时期爱国英雄。同时也和第二句相呼应,“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些英雄为了自己的国家所向披靡,以至于最后付出自己的生命。
二,“秦汉时期的关”这里的“关”就是指的边塞,当时的匈奴对中原虎视眈眈,屡屡侵犯,那么正是有了这些攻打匈奴的将领,使得我们的边关固若金汤,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及秦汉时期抵御匈奴的英雄“李牧”他善用兵法,打得匈奴十几年不敢南侵。
还有骁勇善战的李广,那对侵犯中原的匈奴是一顿痛击,而且是多次击退匈奴。所以在这里作者借用明月二字来比喻了秦汉时期的英雄人物,为国家,为百姓保得平安。
秦时明月到现在没有改变,汉朝为抵抗外敌兴建的关隘还照样巍峨耸立,时间流逝,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心没有改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秦时明月汉时关,暗指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心中不朽建筑:长城。自秦始皇修建长城,我们中华民族,才得以抵御外侮,休养生息。古往今来,无数中华儿女,为了保家卫国,浴血沙场。这,就是王昌龄这首出塞被评为唐七绝压卷的原因。无论朝代如何更替,爱国情怀,永运是排在中华民族每个赤子心中第一位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千古绝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江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一首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唐朝全盛时期为了北方边塞的安宁,主动出击,夺得北方和西域的大片土地。人们纷纷投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出现了大批“边塞”诗人。王昌龄也是这个时候随军参战,写下了《出塞》诗。原文是:
素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大意是:边关明月和秦汉时期没什么两样,边关出征的将土们还没有回还。假如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度过阴山。将军跨上白玉鞍的战马出战马出战,战斗结束后的战场只剩下凄凉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还在响着,将军刀匣里的战刀血迹还没有干。
一个“秦时明月汉时关“使这首边塞诗充满了历史的苍桑感,全诗的意境顿时空旷、悠远。
王昌龄这首边塞诗之所以流传久远,千古扬名,主要就是这一句,可以说这一句就是”诗眼”。有了这一句,让这首战争题材的诗顿时增色,使其意境悠远。那苍茫的月色,肃立的城关,征战的将士,带血的战刀无不给人以豪迈的精神,雄浑的气势。这种气势不但是当下,历史的英雄们早已做出榜样。虽然明月还是那明月,边关还是那边关,将士们的征战激情象前辈一样,杀敌报国,守护边疆。这才是这句诗的意义所在。
这是战斗后胜利的场面,一股肃杀悲壮之气。“秦时明月汉时关”须从全诗的烘托中来理解。
诗人从明月、边关入景,寥寥数字便把边关的孤寂,苍凉的气氛烘托出来。这样的景象,诗人触景生情,自然想起自秦汉以来的无数戍边将土献身边疆,誓死如归。全诗即有对将土们在遥远的边关征战,久不归家的同情;又有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洋溢看爱国的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也有对朝廷用人不当,无能腐败的愤慨,这种愤慨隐喻诗中,读起来回味无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