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孟子从师司徒三年,司徒是怎样教育孟子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孟子,司徒,孔子孟子从师司徒三年,司徒是怎样教育孟子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到了孟子十五六岁的时候,孟子便离开了邹国,去了鲁国求学。鲁国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家乡,所以鲁国的儒学非常发达。在学习中,孟子对孔子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立志自己这一生要从事儒家学说的研究。孔子有个孙子名叫子思,是当时的儒学大师。因此,孟子对子思非常的崇拜,但当时子思已经去世,于是孟子就拜子思的门人为师。

孟子后来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都知道孔子被称为是“圣人”,而孟子则被称为“亚圣”。他继承孔子的“仁”学,但抛弃了维护周礼的内容孟子把“仁”学发展成为包括政洽、思想、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政治纲领。他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是治国之本。所谓“仁政”就是在政治上反对兼并战争,要求统治者尊贤用能,经济上减轻赋税和制民之产,教育方面兴办学校,加强教育。孟子一直在为他的“仁政”理想四处奔波。孟子还认为长年的兼并战争是造成人民生活困苦和各种祸乱的根源。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以缓和阶级矛盾;他认为要想使人民安居乐业,必须减少繁重的赋税,把耕地和房宅基地分给农民使用;他认为国君只有重视贤才,让杰出的人都有官位,天下的贤士才会高兴而来,为国富民强出谋献策;他认为应加强儒家道德观念教育,使人们懂得忠、孝、义、信的道理,养成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忠于长上、办事诚实的品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鱼大没水不如虫,这就是说你就是再大的思想家,没有强大的祖国站立在世界的顶峰,你再大的思想,再大的抱负,也实现不了,也成功不了,自古到今有国才有家的道理,是人都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握手]。关于孟子,更多的了解的是孟母三迁,为回答这个问题,简单的查阅了资料,正可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孔子和孟子是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儒家两大圣人。孔孟代表的是儒家的文化,更是代表的一种学习精神。孟子年轻时对儒学很感兴趣,想找一位师傅学习。为了从师司徒,在孔子及其它弟子已不在世的情况下,寄希望于孔子后几代弟子的学生司徒牛。由于司徒牛驼背,羞于见人而隐居。为了找到司徒牛,孟子化妆成乞丐苦苦寻觅,时经一个多月,终于在曲阜的一片柳林中找到了司徒牛。司徒牛感动于孟子的诚意和执着收他为徒,传道解惑,最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孟子成为儒学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圣人。那个时候,木有飞机,木有高铁,战火纷飞,孟子跨越千里求学,司徒牛的谆谆教导重要,孟子这种学习的精神也非常重要,也是成才的坚实基础。据查,司徒教孟子的方法不是简单的先生讲,学生听,而是定期开列一些书目,天文地理,医药农桑,民歌神话,《诗》、《书》、《礼》、《乐》、《易》、《春秋》等等,范围之广,堪称图书馆。孟子如若有不懂的地方,司徒牛稍加点拨,或师生一起探讨交流研究。从师三年,司徒认为孟子天资聪慧,又肯苦读,但读书的目的是造福于天下,孟子已完全具备了出师一展雄才的条件。于是孟子最后回答了司徒的最后一个问题便告别了恩师:\"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具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头无愧于天,俯首无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弟子归返乡里后,欲效法孔老夫子,兴学宫,办教育,以先知后觉知,广育天下之才,以行恩师与孔夫子之道!”就此,一个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诞生了。[灵光一闪][耶][互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学好三年不足学坏三天有余,这应该是人的共同劣根。所以人是不断地需要教育的(包括教训)。现代人更亟需的是扬弃传统糟粕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正气地营造出能端正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环境。曲高和寡甚至片面的东东,只会导致民心迷乱,反成桎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他老师有很多学生的,也不知道谁能成为伟大人物,成为公众的伟大人物,他要有天时地利人和,也不是他老师能决定的,当然了,他老师教他学识功不可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意思就是爱护人民永远是最重要的,只有人民安居乐业了,国家才能繁荣昌富,君王永远要以人民为中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