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红楼梦》中贾政为什么如此不喜欢宝玉?
宝玉,不喜欢,也是《红楼梦》中贾政为什么如此不喜欢宝玉?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任何一个父亲若是有这样一个不思进取,整日在女孩堆里混,还在外面惹不少风流债的儿子,都会恨其不争吧?所以贾政对宝玉的态度是好不了的。
当然宝玉在诗词上的造诣贾政还是很欣慰的,可是这毕竟不是“正途”,对贾府的未来并无太大用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另一个说法,认为曹雪芹是曹寅儿子曹颙(原名曹天佑,奉康熙旨意改名)的遗腹子,其母马氏。在曹寅死后,曹颙继任江宁织造不到三年,意外亡故。康熙为了保存曹家,命李煦在曹寅弟弟曹宜之子中选取一人,过继给曹寅之妻李氏(李煦堂妹),继任江宁织造。李煦选择了曹宜次子曹頫。曹雪芹在书中写的主要人物贾宝玉,就是以自己为原型(不是自传),那么以曹頫为原型的贾政,本就不是贾宝玉的亲生父亲,所以二人关系冷淡。也有人质疑,如果曹雪芹是曹颙遗腹子,其母为马氏,曹雪芹不可能在书中写出一个阴险毒辣的道婆偏偏姓马,这也是一个疑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
作为一名家长,对于这个问题理解可能会更深入一些。其实,可以说贾政不喜欢宝玉,也可以说贾政是深爱着宝玉的。
贾政不喜欢宝玉,是从宝玉周岁生日就开始了。书中借着冷子兴的嘴讲述了宝玉周岁抓周就开始了。抓周在我国流传很久的习俗了,现在还有些人保留着这个传统,但是现在权做一个游戏,不会太看中结果的。但是贾政很看重这个,认为这预示着宝玉将来的人生轨迹。
那年(宝玉)周岁时,政老爹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件,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那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爹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
宝玉长大后,确实喜欢混在胭脂堆内,喜欢和姐姐妹妹在一起,而不喜欢交结一些有助于仕途的达官贵人。这对于传统的封建社会家长来说,确实是不能容忍的,特别是宝玉,贾政对他有继承家业的厚望。
说宝玉不喜欢读书有些不准确,宝玉喜欢读些杂书,一些当时的禁书,比如《西厢记》、《牡丹亭》等。在当时孩子读这些书,就像现在小孩读《金瓶梅》一样,你说家长会不会很生气?贾政要的是宝玉读《四书》、《五经》等,目的是参加科举考试,而宝玉偏偏不喜欢这些。所以贾政才表现出对宝玉的不喜欢。
贾政是真的不喜欢宝玉吗?不是的,只是爱得深恨的切,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无奈。
书中也有很多场景描写贾政对宝玉的爱,在第七十七回,有人请贾政寻秋赏桂花,因为贾政喜欢宝玉前儿作得诗好,所以要带宝玉去。在去之前让宝玉一起吃茶,还表扬宝玉:
贾政命坐吃茶,向环兰二人道:“宝玉读书不如你两个,论题联和诗这种聪明,你们皆不及他。今日此去,未免强你们做诗,宝玉须听便助他们两个。”
这个场景对于一位严父来说是不是很温馨?所以说不能说贾政不喜欢宝玉,只是和宝玉价值观念不同,贾政管教宝玉严格了一点罢了。
我相信如果也是孩子的家长,特别是家里有不听话的中学生,就会明白贾政的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红楼梦》里面贾政怎么不喜欢宝玉了?贾政其实是特别喜欢宝玉的,只不过是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的教育方式,严父慈母,贾政一直以严父的方式对待宝玉的。
老话总是说“惯是害,严是爱”,你过分宠溺孩子就是害了孩子,对孩子要严厉严苛才是对他爱的表现形式,这句话换作现在话来说,可以用“爱之深,责之切”来表述,因为爱得越深,所以对他越严格,希望按照自己的目标,通过严厉的方式,把孩子塑造出来自己想要的模样。
所以当贾政听忠顺王府的长史官找上门来说,宝玉跟王爷喜欢的戏子蒋玉涵混在一起的时候,贾政那个心痛啊!在他的眼里,儿子还小,这是读书的年龄,却是如此不学好,跟戏子混在一起,何况是忠顺王爷的心肝宝贝儿,实在是罪不可赦,这时候加上贾环又在一边添油加醋,歪曲事实说宝玉害死了母婢,逼得金钏跳井,更让贾政觉得火上浇油,到这时候他觉得宝玉不打不成器了,不打就是一个祸害,可能将来会成为家族的麻烦,给贾家招来祸患,这才是她把宝玉往死里打的原因。似乎也被大家看成了贾政不爱宝玉的铁证。
可是,如此严肃,一脸正经的贾政,我们也看到她对宝玉有温情的时候。在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里面多有表现,比如说当他听宝玉念出“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的时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作为一向是严父的贾政,能在宝玉面前点头微笑,便是对宝玉最高的肯定了。
当贾政和宝玉走到蘅芜院,宝玉道:“如此道,匾上则莫若‘蘅芷清芬’四字。对联则是:吟成豆蔻才犹绝,睡足酴醿梦也香。”贾政笑道:“这是套的‘书成蕉叶文犹绿’,不足为奇。”众客道:“李太白‘凤凰台’之作全套‘黄鹤楼’,只要套得妙。……”贾政笑道:“岂有此理!”贾政虽然指出宝玉是借了古人的诗句,但是他是笑着说的。甚至他在说“岂有此理”时也是笑着说的。通篇书看来,贾政有多少时候笑过?大概只有在宝玉这有限的相处里才见他笑过。他说“不足为奇”也好,“岂有此理”也罢,那是当着外人面的一种自谦,不想宝玉因此而骄傲,可在内心里,他却是极认同了宝玉的说法的。
或许在那一刻,贾政年少时心疼的文青种子也悄悄地发了芽,再次萌动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