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时代教育的方式好还是法制的威严?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法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时代教育的方式好还是法制的威严?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生理需求是排在一切之前的,只有满足了这个基本需求,才有可能去追求更高的下一层需求的基础动力。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图
在一个结构合理的国家体系之中,物质条件是最基本的需求,法制是对国家规则最低的要求但最强效力的限制,由教育而衍生出来的道德则是更高的社会舆论限制和自我约束的限制。
深度观点
依靠森严的法度治理不了国家,空谈教育也只是空中楼阁。让人民填饱肚子,才是一切一切的基础。
更多有趣有料的内容,关注我,慢慢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法制与道德的力量,缺一不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认为是时代教育的结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原句出自北宋时期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中记载一段关于唐太宗李世民和群臣的讨论。公元六二六年十一月的一天李世民问大臣怎么防止盗贼,当时大臣们有的认为应该用最严厉的刑罚来禁止盗贼。李世民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我应当去掉奢侈的花费,节省开支省,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让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怎么能用严厉的刑法呢!” 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起来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从《资质通鉴》记载看,李世民采用的不是深刻的教育,也不是严苛的法律,而是减少徭役,降低赋税,政治官风,让那老百姓吃的有富裕。这里所描述的是贞观之治的场景。贞观之治期间,李世民在政治上不断的完善朝纲体系,行府兵制,寓兵于农;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等都有很大的发展。经济上推行的轻徭薄赋,徭役的征发不夺农时;同时太宗崇尚节俭,曾遣散宫女三千多人,并下令免去四方珍贡,从而农业及民生得以不断发展。武治方面李世民先后平定东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浑等,并于西域置安西都护府,因此大唐声威远播,享受了一段太平盛世,再加上古人本就民风淳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是一方面,所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场景很有可能是真实的。
现代社会还能做到吗?我认为很难,古代之所以可以做到,一就是原始社会期间人类需要凝聚在一起,所以本来物资就短缺的时代,也不存在谁还有剩余的、多余的物资。后来因为生产力的提高,所以出现分配不均导致的分裂,从而过渡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但是那时候普通人的价值观大部分仍然是吃得饱穿得暖,再记上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礼制的约束,所以如果不是为了生存不会去盗窃。反观现在人们物资丰富,大部分人已经不愁吃穿,但是因为人的价值观已经变了,所以即使是物资在丰富也会有盗窃的发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时代教育很重要,五十岁以上的都记得,在那个年代虽然大家都很贫穷但拾金不昧是一个普遍现象,这是人心的问题,从小就启发和教育人们正确控制天性中的贪欲,理性的接受和继承传统的道德良心的优良素质,让人性的光辉主导自己的行为,当具备这些优秀品质的人成为社会主流的时侯,不光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其他很多的社会丑恶和不法行为都会减少或消失,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这是历代当权者都明白的道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时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正确的教育和法制威严相结合,还有社会道德的宏扬,社会物质丰富,人民生活幸福。这样才有可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上一篇:农村老房厂值多少钱?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