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文化,民族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弘扬传统文化,警惕文化侵略。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十九世纪是生产力的竞争,二十世纪是意识形态的角逐,二十一世纪则是文化的博弈。
从历史的角度看,大国地位的形成及存续时间长短,在于拥有文化软实力雄厚程度,世界强大国家其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便是雄厚的文化软实力,以及对周边世界的影响力,如果一个世界大国或强国不能为国际社会提供先进的成熟的文化形态,对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的发展方向具有强烈引导力和凝聚力,透过其文化形态所表现的价值观文化理念不被认可,那么这个所谓的世界大国强国其自身的发展也将有极大的局限性。
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 , 经 济全球化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主线。 但是 ,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升级 , 它 的影响早已不再限于经济领域 , 而 是扩散 到 人 类 政 治 、 文化 、 生 活 等 诸多领域 , 对各个国家的国家安全 也产生重大影响。
其中 , 民族文化在国家战略和国家利益中的 地位与作用愈发显得重要。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角力场。世界已然掀起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雄厚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和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将大量的精神文化产品、社会政治理念、价值观等西方所谓民主自由的博爱的普世哲学浸入他国社会,抢占文化制高点,推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以文化手段谋求政治目的,实现其\"和平演变”的战略目标。
全 球 化 背 景 下 的 “ 文化主权” 与 “文化霸权” 的较量,已经深入影响到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交往。
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国人民 在社会 历 史 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是中华民 族 精 神 和智 慧 的 长 期积 淀和凝聚 , 是中华民族生存的前提和条件 , 蕴 藏着 中国走向未来的一 切 可持 续发展的基因 , 是民族振兴发展的 全部价值与合理性之所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要正视传统文化。她诗民族之魂,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的瑰宝。 需要传承,需要古为今用。
传统文化是否符合现代国情?要视情况而定。对于许多风俗民情,我们可以本着保持、发展、加以改造地弘扬。本着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需要在创新中发展,推陈出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泛指中国“儒、释、道”三家传承下来的圣贤文化,是传承下来的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并对全人类有用的文化,它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全人类的。“传”:传承最本源、人类最本性、对人类根本需求的东西。“统”:就是“头”、“元”、“首”的意思,又为源头之意,万物之统。“文”:统之相,不是本质,但是本质的一个表征,代表本质。“化”:教化,教言教理,达到化育,让人们知礼仪、懂规矩!
现在我们提倡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先秦经典、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与学术。提倡“仁爱”思想,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这些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批判胡适洋奴买办哲学和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以及历次的文艺批判运动等,“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名词已基本消失。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爱我中华、中国崛起”口号之响起,国学热才逐渐升温,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设立,以及祭孔大典在国内的重视,“国学”在海内外才前所未有的火起来。
2014年教育部颁发三号文件:《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明确指出:“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建设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基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地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当中,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加强有关学科教材传统文化内容等”。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十九大”教育部长明确提出: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来抓,将深入中小学校,进课堂、进课本。当下中华民族正处于民族国家构建的关键阶段,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每位受教育者都要有国家认同意识,增进国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尊重感,这也正是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破局之举!国学经典教育深入到校园、家庭、社会是一种必行之势!
孔子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老子》中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古代教育,除了“四教”(诗书礼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外,《论语》中还记载有“孔子四教”(文行忠信),从而可以看出古人很注重人文教育的!“生命”,不仅要“生”存,更要知天“命”,《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就是让人生与天命合一。
人生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智、成年养德!0岁至3岁前,心无分别、尘垢未染、真如湛然、德性纯正、心如明镜、朗摄无碍,先入为主、深深入心、终身不移。幼儿怡养本性,正宜此时;十三岁前,物欲微薰、烦恼潜伏、知识略萌、性德仍净、记性犹强、悟性微弱。童蒙蕴养正见,正宜此时。十三岁后,知识渐开、物欲既染、烦恼增多、心逸情泳、真性渐隐、记性渐泯、然性向显发、崇效楷范、悟性转强。少年启养心志,正宜此时。凡所当读书,如能自幼扎根熟读,庶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学以致用,而为将来成学立业之深基,修身明德之永磐。唯德业无穷, 学无止境故,成年学养行德,随时皆宜,无有终时。
古人非常注重“习劳”。童蒙初学就要学习洒扫。无论是贫民百姓,还是贵族子弟,“习劳”是古人强调的必备品德。曾国藩就曾在家书中说:“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羞,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
上一篇:你人生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