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文化,民族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经典名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传统文化是历史进展过程中的组成部分。
是现代文化的前身,现代文化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所有现代科学都不是在零基础上一夜间发现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高楼万丈是从基层开始。
最高的科学成果,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藐视传统文化是不对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华夏各民族历史沉淀的精华,是每个历史时期人们创造的杰作,也是每个历史时期新文化发展的引领方向,也用一句老俗话说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不能丢啊,要使他更新发扬光大。保留完善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当代中华儿女的义务和责任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它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称谓。有时,也称为“文化遗产”。
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那么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呢?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包含儒、佛、道三家主流文化。其次,由此衍生出来的文字、语言、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比如,我们常用的词语“世界”“信仰”“投机““迷信””方便“等都来源于佛家文化。
具体地讲,中华传统文化以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等为载体。其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七月十五盂兰盆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腊月初八的腊八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二、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1.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守旧主义。
2.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高举社会主义大旗,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4.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内容,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中国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
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三、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是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继续发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核心是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同时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赋予其新的内涵与活力。
1.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上一篇:你人生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