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有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行为之类的吗?
思想家,人文主义,孟子中国古代有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行为之类的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文主义到底具体是啥咱不知道,但下面几件事或许可以体现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
《春秋公羊传》中有载
“君弑,臣不讨贼,非臣也。不复雠非子也。”
前半句不做解释,后半句就是说不报父母之仇,就愧为人子。而孔夫子也是这么想的。
某天子夏问孔夫子:“老师啊,父母之仇怎么办呢?”夫子大声说道:
“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
意思就是为了报仇可以睡草席,枕盾牌,不做官。不能与仇人处在同一个世界,若是在市场遇见了,没有兵器也要上去死斗。
东汉时有一女子赵娥,其父死于同县李寿之手。赵娥有弟弟三人,皆因病去世,李寿觉得赵家门只有一个姑娘活着,再无能力报仇,自然高兴万分。但是赵娥可不这么想,内心充满了复仇的欲望,就带着刀子,时常躲在车里等待仇家。十几年没有成功,后来相遇于都亭,一刀杀死仇人。
此时赵娥就跟武松一样,自己到县衙自首,“大人,父仇已报,请治我之罪吧”。
结果长官尹嘉十分敬佩她,便扔了官印打算跟赵娥一块逃跑,但赵娥分的很清楚,“长官,我知道杀人偿命,这是我该得的,您依法审案,那也是您的本分,我不敢逃命苟活,如此就歪曲了法律!”
当然了,赵娥最后没被处死,遇赦得还。
这里大概能看出人文精神吧。
其实中国古代关于报父母之仇的例子有很多,有些时期不是死罪,但魏晋时期的法律规定“复仇者必诛”,当然了桓温年轻时也替父报仇,却被世人称颂。
到了唐宋年间,大臣们也精了,这种涉及到孝与法冲突的难题大多交给皇帝处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相当多的复仇案结局都不错,像非常著名的施剑翘刺杀孙传芳一事,最后便是得遇特赦,免罪。
天龙八部三主角,也可以看成替父报仇之旅,哈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提得怪。中国古代第一学派、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流儒家学说不就是名副其实的、不成问题的人文主义吗?
儒家思想作为人文主义有四个重大特征。
第一,尊重人。
儒家主张人性善。这在孟子那里讲的很明确。孔子没有直接讲,但实际上是这样主张的,他倡导德治,用道理、道德去引导人、教育人,而其前提就是人性善。
第二,\"成人\"的人生观。
孔子重名,在人的问题上首先是正人这个名,也就是给出人之所以为人的人,用哲学术语说就是人的理念,脱离动物性(禽兽)具备人的本质的人。《论语》两万言,只说一件事,就是用人的名去正人,这个过程叫\"成人\"。君子就是成人的模型。
孟子亦如此,他讲修身,就是以修的方式实现\"成人\"。
第三,以人为本的政治观
孟子说的民贵君轻,人心就是天理,天时地利不如人和,等等,贯穿的就是人民第一。后代政治家如刘备,将其概括为\"以民为本\"。
第四,教化的治理观
治国理政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教育化人,也就是把仁义礼智信的天理转变为国民的思想意识,塑造儒家所倡导的理想人格,同时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合理的社会秩序。
以上四条足以证明儒家是不折不扣的人文主义。
正因为儒家是人文主义,而儒家思想又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流,所以中华文化也才打上了人文主义烙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生命的大智者——老子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汉族,楚国苦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
2、永远的“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汉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3、积极而潇洒的退守者——庄子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4、民本思想的先驱者——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汉族,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
5、不是“醇儒”的荀子
荀子(xunzi)(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新绛)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6、“大一统”的设计者——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董子,汉代思想家,政治家。为儒学取得正统地位作出巨大贡献。广川人(今河北景县),汉族。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上一篇:电影院怎样改制?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