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样才能找寻自我?
自我,自己的,的人怎样才能找寻自我?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遇见更好的自己,总觉得这样的鸡汤文,如果没有方法指导,都太形而上学了。
“自我”是什么样子?每个人都有一杆秤,每个人都无法用语言形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不如换个词语“人格”,“个性”,如何发掘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
建议参照心理测评试试:大五人格
1,开放性: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
2,责任心:显示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点。
3、外倾性: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4、宜人性:具有信任、利他、直率、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
5、神经质性:难以平衡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情绪的特质,即不具有保持情绪稳定的能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思维方式决定做了行为方式。如果你的生活质量不够理想那源头一定会思想出了问题。重要的是我们要思考思考过程。要监视自己的思维。你不要用眼睛去看事情,要用脑子去分析,思考。思考你的思考。
自律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很多人对自律具有一个深深地误解。那就代表着苦行僧的生活。代表着每日的坚持不懈。是很累的行为。所以大多数人不能自律的原因是,他对自律有着上述偏见。而那些真正自律的人,从来没有感觉过自律是一种束缚。
所以今天,我想给他来一个新的定义。那就是在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之后,更好的去爱自己。所以自律的基础也是对自我高度认可,高度尊重。这是一种对自己负责人的表现。因为爱自己,所以要健身,跑步,不能让自己生病。因为爱自己,想要让自己过上更好的人生,所以要坚持早睡早起,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精力更新充沛了才能高效学习,工作。因为爱自己,所以不吃垃圾零食,那样会使自己生病,会使自己皮肤变差。因为爱自己所以不能让自己的生活处于失控状态,所以要将工作最好提前结束。
我的过去就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人。我甚至是浪费了二十年的光阴,人家都在努力为梦想大步向前走的时候,我在做什么。我将精力时间都用于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今天的我知道,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孩子在父母的爱的引导下成长为了他自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怎样才算是认清了自己,了解了自我?可能是一个人对于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将要去向何方、以及自己与社会的关系都有了一种相对稳定且连续的认知。这种状态也叫做——完成了“自我认同”。
认清自己,是每个人都要完成的人生任务
自我认同,或者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在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中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任务。自我认同的形成,是人们做出很多重要人生选择的基础。同时,人们也正是在不同的尝试和选择的过程中,才逐渐地认识自己,获得一种自我认同。
在埃里克森看来,自我认同的形成,并不是一种简单经验“累加”,而是“整合”。在结识了不同的朋友,尝试了各种类型的事情之后,我们的内心会更加清楚自己在交友、规划未来、寻找人生意义的时候,背后那些一以贯之的信念和价值是什么,那些在我们看来可以定义我们,或者那些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了解自己这么难?
1.教育方式延迟自我认同的达成
12-18岁的青少年本应该在这个更少现实压力的阶段,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各种与未来发展、宗教信仰、亲密关系等探索活动中去寻找自我。但现实情况却是,这样的探索过程往往被现今的制度化教育所挤占,孩子们都在一味地求学,即便参与了很多课外活动,却也仍是以升学为目的的。
2.家庭教养影响自我认同
心理学家们发现,那些与父母相互尊重,有着稳固感情基础,同时父母能给予他们更宽松的个人空间的孩子,更有可能随着自我的探索而获得一种自我认同。
但那些总是被父母忽略或拒绝的孩子,既很难从父母身上模仿或学习着去认识自己,也很难做出寻找自我的尝试(可能会被视为挑战或叛逆)。而那些与父母关系过于亲密,完全由父母掌控自己人生的孩子,则从不敢挑战父母权威,也不愿脱离父母形成“自我认同”,他们完全依附于父母的决定。
3.“自我认同”这个任务可能会持续终身
受到发展阶段理论的影响,人们总会觉得一个阶段的危机解除,任务达成,便可以一劳永逸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尤其在自我认同这件事情上,即便人们在某个阶段获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对自我的认知,这也并不意味着从此不再改变。
很多成年人也仍然会在多年以后被这个问题所困扰,重新提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问题,即便Ta此前已经有过答案。这通常会发生在当原有认知和新环境发生冲突,或者是环境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的时候,可能是一些重要的人生转折,比如就业、结婚、生子,也可能是在面临一些机遇的时候。
认识自己的四种状态,你是哪一种?
心理学家Marcia把探索自我的过程,根据“探索”与“承诺”两个维度划分成了四种不同的状态。
第一种状态:早闭
处在这种状态中的人,通常已经“获得”了一种自我认同;不过,这种认同感并非基于自身的探索和尝试,而是基于他人,尤其是父母。对于这类人而言,他们在寻找自己的过程中,几乎未曾经历过“危机”(低探索),就确立了对自己的认知以及未来的规划(高承诺)。
他们最大的特点,便是对权威的服从和尊敬。虽然他们看似对于自己想追求的事情十分坚定,但他们的这份坚定又是十分脆弱的。一旦可能面临失败或者他人(尤其是权威)的负面评价,他们很容易就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第二种状态:混乱
他们可以说是“并不在寻找自己的过程中”,他们既不了解自己,不确定未来的发展(低承诺),也并不太关心这类问题(低探索)。他们很容易就会抛弃自己曾经做过的决定,也总是处在一种“走一步看一步”的状态之中,甚至会接受一些与过去的决定截然相反的机会。可能在外人看来,这类人处在“混沌不清”的状态里,但他们自身很有可能并不觉得有什么异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