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道德经》里的“无为”怎么理解?如何在生活中运用?
道德经,自然,老子《道德经》里的“无为”怎么理解?如何在生活中运用?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6.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闲,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本句所在整章内容为:
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闲,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至柔,是因为能够用“无”,而能无所不入。柔所以能坚,无有所以无闲。这便是“无”之“为”,根据此,可以理解“无为之有益”。
“道”教导万物以“无为”的理,而不用言语告知,这无为的益处因而难以察觉,听听不到,看看不到,故曰“希及”,天底下很少有人能够达到的了。
7.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本句所在整章内容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想要有所欲望的获得,必须要学习,学习得到的东西越多,故“日益”,而要顺应道就必须减少欲望,顺应自然,故”日损“。损就是减少的意思。减少到最后,就是达到无为之境,与道合一,届时,能无所失,而”无不为“。
无不为,并非无所不能,而是知道了”道“,明白了”性“,而知道如何应为,如何应不为,从心所欲。故无不为,这是自然的至高境界。
8.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本句所在整章内容为: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里是指治国平天下之道。在位者的举动对应于下位者,仿佛天之启示于天下。因而圣人常无为、好静、无事、无欲,此四者,像是没有所显现于民的,却是对民最好的显现,正所谓”无示而示,无象而象“,民众不被统治者困扰,自己就知道他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便叫做”自化“。
守真抱朴,修身厚德,与道合一,看起来就像没有”道“存在一样,这才是统治天下最高明的道。
9.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本句所在整章内容为: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什么是“为无为”,行为以“无为”为准则,则会安心,做事以无事为则,则会安宁舒心,品味以无味为则,则会淡味以无过分的欲望。这是道所教授,治人治身之所极也。
10.是以圣人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本句所在整章内容为:
本句所在整章内容为: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无为”,就是顺势而自成,等到事情做完的时候,尤为“无为”之甚,所以能无败、无失。很多人不善终,故将成而败之。
总结如下:
其实老子本身作《道德经》就体现了大道无为,因为道实在太深奥太玄妙了,语言不能穷尽它的全部,只能免为之以言语表达,而普通的言语表达又会对道大打折扣,所以《道德经》晦涩难懂,也是情理之中。
圣人从道中品味无为之大用,我们从《道德经》中获取圣人对无为的理解,引导我们去更好的理解无为。
那么何为无为?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治国方面
千言万语,就是统治者要把统治的人当人看。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尊重人权,不把民当工具人使唤,不为了一些统治者所谓的个人目标和欲望而迫使民众去为自己达成,在这一层上讲,秦始皇便是不合道的。现在社会上有些人觉得嬴政伟大,创下了大帝国,可是,民众苦不堪言,他统治下的民众,都只是他为了实现自己的包袱的工具人而已,简单来讲,就是炮灰。
2.修身方面
也可以说是做人方面,便是“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哲学韵味。就是做人做事,讲求一个“合适”,做一件事的时候,要清楚明白为什么做,怎么做,做什么,便不会失去原则,不会乱为,不会有超出这件事情本身的行为。
3.修道方面
这点是对于想要穷究天地之道的人而言。无为方得自然,自然即道。比如打坐便是无为,净念亦是无为,无为的目的是为了认识天地万物的根本,而认识了天地万物的根本,则会更好的把握无为,这里“无为”是双向的。
4.哲学方面
“无”作为道家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本体论观念,具有深奥的哲学韵味。《道德经》中也说“有生于无”,并最终复归于无。无在生活中是极易被人忽视的一个概念,老子在道德经中不厌其烦地为读者构建“无”的意识,也只有完全构建起对“无”的意识,才能更好的理解老子的思想,这其中的重要思想代表便是“王弼”,感兴趣的可以做深入了解。
当然,无为内涵丰富,不仅限于此四个方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学术能力,对“无为”均有不同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这也是“无为”之“无为”的体现。
那么,如何将“无为”运用在生活中呢?
1.明理。多读书以明理,先要通过别人的思想、概念去引导自己以构建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自谦以尊道,等到思维逐渐明晰以后,就能够驾驭无为了,如果脑子一片空白,空谈无为,容易落入消极的人生观,这是不可取的。
2.明白生活的意义。明白了生活的意义,也就明白了人生的意义。生活中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中的林林总总体现给我们的那个“道”和“理”,就像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大道无形。有心之人方得有心之道。当内心通透了人生背后的“道”,人生也就无憾了,仔细想想,那么多我们追求的享受、追求的功名利禄,到头来,什么最重要,就是那一句“为什么”。
3.放大自己的格局。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听别人与自己相左的观点,很喜欢“自以为是”,这点我也不是抨击,仅仅是提出这个现象。当别人提出一个观点,先听,然后思考为什么,再决定要不要反驳,要不要接受。千万不要受别人的影响,不要让自己的脑子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4.节欲。这一点很重要,也是很多人做不到的一点。这一点,也不要刻意为之。为何?节欲首先需要对欲望有很深的了解,不仅仅是我们常识中认为的那个欲望。节欲是与自身明理的程度深刻相关的。仅仅明白一点点道理,欲望仅仅是控制,属于道德层面;明白的多了,欲望控制变成一种理性自觉;完全的明理,则是一种对欲望的通透,然后能够放下欲望,人虽在欲望中,心却不然尘埃,这才是大隐隐于市的境界。每个人都能做到吗?能。如何做到?就是要把自己从生活的奴役中抽出来,先成为一个自然的人。
上一篇:80、90后有多少还记得这个?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