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俗语“千里不贩马,百里不贩葱”是为何?有道理吗?
千里,百里,马匹俗语“千里不贩马,百里不贩葱”是为何?有道理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过去农村的集市上,有牛市马市猪市等各种动物市场,农民们想买什么就到专门的市场去挑选。我记得那时候听大人们说,买牲口要看牙口,一看牙口就知道活了几年了。是青壮年还是老年,买回家以后能不能出力干活,看一下牙口就一目了然。当然,现在的集市上早就没了。过去马市上的马,偶尔也有人从外地贩卖回来挣钱,更多的还是本地人买卖马。这样不需要千里迢迢风餐露宿,离集市最多不过几十里路,牵着马几个小时就可以到了市场。
如果从外地贩卖马匹,需要有足够的实力。贩卖马匹肯定是希望多买回几匹马。旧时代的社会不太平,除了胆识过人,还要有足够保护自己和马匹的能力,还要准备马料马草,起码要保证马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不掉膘,看上去鬃毛油光水滑,这样才能卖个好价钱。如果贩卖的路途遥远,路上马没有得到好的照顾,那卖相肯定不会好,贩卖回来也很难赚钱,还不如就近倒腾方便,不用担惊受怕。所谓的千里不贩马就是这个道理。
百里不贩葱,我倒是觉得不是那么绝对。过去可能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交通落后,贩卖大葱没有车辆,单靠马车颠簸着拉点儿大葱贩卖,自然是很不现实。距离远了的话,可能真把大葱颠簸成了烂糊糊。但是现在不同了,章丘大葱全国各地都有。虽然说大葱贩卖起来容易损耗,重量上可能会减少很多,不过这个可以折算在成本里,大不了价格上找平。
我们本地也有葱,而且家家户户都会在春天栽葱,但是到了冬天的时候,我们吃的都不是本地葱,基本都是从外地拉回来的大葱,尤以章丘大葱为主。因为我们本地葱到现在已经都干枯了,根本没法吃了,只有春天和夏天才可以吃到新鲜的葱。只要进入冬季,市场上一车一车大葱,都是从几百里甚至上千里的外地拉过来的。拉回来的大葱一捆一捆的非常整齐,没有任何损坏的样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过去农村有句俗语叫做千里不贩马,百里不贩葱,意思是说,远距离不要贩卖马匹,不远不近不要贩卖大葱。
意思是说如果长途贩卖马匹,由于过去运输没有现在这么发达,马匹在路途中要吃喝,假如贩马人不喂马匹饲料,马匹就会掉膘,等到了目的地,马匹的卖相不好,就卖不上好价钱。
如果喂饲料,中途的消费就很大,马匹的价格太高了也没人买,因此远距离的贩马不合算。
不远不近,也就百十里地贩大葱很容易亏本儿。
这个问题还是因为运输不快捷的原因,百里地对现在来说不算远,但是在古代可能要走上4~5天,由于大葱的葱叶占重量的一半儿,时间长了大葱就会失去水分,葱白干瘪,葱叶干枯,一斤的重量运到目的地可能要亏3~4两,提高价格,客户不接受,那么只能赔本卖。
“千里不贩马,百里不贩葱”这句俗语,乍一听上去有道理,但是仔细想来其实没道理。
我们都知道养马的地方都是在草原的地方,繁华的都市不长草,也就是在水草充沛的地方放牧。
内地养马没有那么多的草,就会增加喂饲料,成本就会高,还不如放养的马膘肥体壮。这就好比养鸡一样,山上养的野鸡都有野性,家养的就没有,马匹也是这样的道理。
真正的宝马良驹都出自西域,也就是大草原那个地方,大草原的马匹总的来说比内地的要便宜,古代贩马都是从西域边远养殖地赶着过来,长途贩马有利可图,这也是古代为什么边境茶马贸易火爆的原因。
古代皇帝都是用内地产的茶叶换西域的宝马良驹,如果没有利润,谁跑那么远呢?
我认为千里不贩马是指的没有雄厚资金不要贩卖马匹,没有后台背景不要贩马,因为马匹曾一度被朝廷列为军队的战备物资,不是什么人都能贩卖的。
这就好比古代的牛不能随便杀,因为牛皮能做铠甲,马匹是士兵的两条腿,最早朝廷控制买卖,不能随便贸易马匹。
另外在贩马途中容易被强盗盯上,大家都知道响马吧?这些强盗马脖子上戴着铃铛,当打劫的时候飞马而出,铃铛“叮铃铃”地响,因此叫响马。
这些人专门打劫贩马的,在古代贩马利润很高,但同样风险很大,一般人最好不要做这一行生意,这才是真实的意思。
说到百里不贩葱,我觉得也不完全正确。
长途拉菜的现在也很多,从南方到北方四五天里时间不算长,比如南方的柑橘运到北方来需要一个礼拜,只要中途加强护理,应该没问题。
防止大葱干瘪,商贩可以在中途洒一些水保持水分,商贩对于运输这一块该如何护理应该都懂,再者说了,洒水也不是什么难做到的事情,只要保持大葱的水分,从种植地运到目的地,加上损耗,其中的利润应该是有的。
有句话叫做“无利不起早”,没有利润可图谁还贩卖大葱呢?之所以出现这句俗语,我认为是一些人不懂其中的奥秘,属于门外汉想当然的说法,贩卖任何东西都有风险,都有损耗,只要在合理可控之内,一般都有利润可求。
文/秉烛读春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了年纪的老人教训儿孙时,总喜欢说“俗话说……”。很多时候,我们这些年轻的一辈儿,总会觉得这些老俗话有些过时,总是不愿悉心听教。但其实,这些老俗话都是先人们一代又一代的经验总结,智慧结晶。虽然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很多道理,时至今日,仍有它的现实指导意义。就比如这句“千里不贩马,百里不贩葱。”
从字面上来看,这句“千里不贩马,百里不贩葱”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卖马也好,卖葱也好,千万别卖去远路。俗语中“千里”和“百里”并非确指一千里和一百里,而是指千里以上,百里以外。
那为什么会有这一说呢?我们都知道“从前车马很慢”,古代的交通很不发达,不单单是道路不通畅,交通工具也是很少,仅限于轿子、驴、马或马车这些。这就成了远路销售的一个最大的局限性。
千里不贩马
如果要贩马的话,近路的还好,养肥了让买马人来家里直接交接,或者走不了多少路就能去往卖马的地方。对方看到马膘肥体壮,毛色油亮,也能卖个好价钱。
上一篇:织毛衣伤眼睛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