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戏曲《铡美案》的故事情节是真的吗,有何依据?
包公,忘恩负义,戏曲戏曲《铡美案》的故事情节是真的吗,有何依据?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戏曲《铡美案》的故事情节是真的吗,有何依据?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铡美案》里的情节并不是真实的。
陈世美的形象最早出自明代小说《增像包龙图判百家公案》,在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的续书《续七侠五义》中陈世美故事得以完善定版,并影响传统戏曲《秦香莲》(又名《铡美案》)。陈世美在剧中是忘恩负义、抛妻弃子的反面人物,最后被包拯所斩,也因此在后世成为负心人的代名词。他是小说中杜撰的人物,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
童德伦先生在10年中搜集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和民间传说,写成40万字的专著《陈年谷秘史》。童老先生认为《铡美案》中的陈世美在生活中的原型,是在清朝顺治年间一个叫陈年谷的人。但生活中的陈年谷与戏曲中的陈世美,是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
其实早在在清朝之前的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位自称钱塘散人的安遇时,留下了一本书叫《包公案百家公案》,那时的书里第26回《秦氏还魂配世美》就有了均州人陈世美中状元不认妻子儿女的故事,和豫剧《包青天》剧情的前半截极为相似。只是这部书里没写铡陈世美,是发配陈世美,包公戏曲受《三侠五义》影响改成铡陈世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铡美案》是中国经典传统剧目,很久以来深受人们喜爱。尽管大家喜欢看但却无历史依据。
因为,陈世美隐瞒家中已娶妻生子的事实,再娶公主那可期君大罪,一旦被告发就没命了。
其次,真实的历史里人们并不太想当驸马,因为驸马是外戚被皇帝防范,所以驸马只有四品,也不会被重用没有权力,还很容易卷进皇权之争。
再次,包公也不是无所不能,封建专治统治下,任何事情都要向皇帝汇报,等皇帝批准才能施行。包公不等皇帝批准把他的女婿杀了,闺女成了寡妇,皇帝岂能愿意。
然后,包公只是开封府尹,没有生杀大权。他只是个大市长不是神,老百姓神话包公是他们盼望有个大英雄拯救自己。
最后,漫长的封建时代妇女地位低下,被丈夫抛弃的事情时有发生,她们希望丈夫能忠贞不二,过幸福生活。《铡美案》快意了恩仇愉乐了大众,它只是封建时代人民群众对法律平等、反对特权,尊重家庭婚姻的一种向往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是。
陈世美的形象最早出自明代小说《增像包龙图判百家公案》,在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的续书《续七侠五义》中陈世美故事得以完善定版,并影响传统戏曲《秦香莲》(又名《铡美案》)。陈世美在剧中是忘恩负义、抛妻弃子的反面人物,最后被包拯所斩,也因此在后世成为负心人的代名词。他是小说中杜撰的人物,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
童德伦先生在10年中搜集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和民间传说,写成40万字的专著《陈年谷秘史》。童老先生认为《铡美案》中的陈世美在生活中的原型,是在清朝顺治年间一个叫陈年谷的人。但生活中的陈年谷与戏曲中的陈世美,是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
其实早在在清朝之前的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位自称钱塘散人的安遇时,留下了一本书叫《包公案百家公案》,那时的书里第26回《秦氏还魂配世美》就有了均州人陈世美中状元不认妻子儿女的故事,和豫剧《包青天》剧情的前半截极为相似。只是这部书里没写铡陈世美,是发配陈世美,包公戏曲受《三侠五义》影响改成铡陈世美。因此童老先生的观点是错的。
对于童德伦先生的观点叙述:
陈年谷,号熟美,均州人,出生于明代天启五年,自幼聪颖好学,发愤读书。清顺治八年,陈年谷考取举人,顺治十二年考取进士。后被任命为直隶饶阳知县。任期满3年后,吏部考核其政绩最优,升任刑部主政,郎中。由于政绩突出,陈年谷屡受顺治皇帝重用,被封为贵州省思石道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参政。康熙十年后,陈年谷升任户部郎中、侍郎,康熙二十三年携妻告老还乡。
在清顺治十五年,陈熟美的同窗好友仇梦麟与胡梦蝶从均州到京都找陈熟美求官,被陈熟美讲明道理后婉言拒绝。仇、胡二人大为不满,认为陈熟美在求学期间他们曾接济过他,但是他仕途已就,反而忘恩负义,不念旧情。
怀恨而归的仇梦麟和胡梦蝶走到河南南阳,正遇上当地上演曲剧《琵琶记》。二人看到戏中所演正是忘恩负义之事,于是计上心来。他们不惜花费银两,请戏班子按自己的意愿,把《琵琶记》的情节加以改造,把戏中忘恩负义的男主人公换成了他们怨恨的陈熟美,编造了一出他们认为赛过《琵琶记》的新戏。戏的内容不多,只是把名字换了一下,为掩人耳目,他们不敢用真名,而是把陈熟美变成了陈世美,还把陈世美说成了驸马。
改编后的《琵琶记》在河南、陕西、湖北一带的演出,引起了观众的同情和共鸣。根据观众的愿望,《琵琶记》后来又被改编成陈世美让包青天给铡了。于是清代的事也就“演绎”到了宋代,戏名也变成了《铡美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能还历史一个真象嗎?有很多演義作品,将一些正面形象的事实,人为的摸黑。然而,一但了解实情后,不由人想问一声,這究竞是为了什么?就向《侧美案》,本来就是一个迷天大慌。本来就是别有用心的人,忘顾事实,编造虚假情节,对一位清正廉洁的人进行辱灭,却堂而皇之的大行其道,实在是有违公理。而這种人渣却消遥法外,实在是慌唐。再如《楊家将》中,潘楊两家的恩恩怨怨,也是人为的虚构。甚至闹到“潘楊誓不通婚”(曾見有媒体传言,一位楊姓女孩要嫁潘家男孩,而家长因轻信戏剧,坚决的拆散了這桩美事)的地步。這不是让人遗笑大方嗎?翻开正史看看,誰能説潘美是奸佞之臣呢?这两家都是为国效力的忠巨良将。而今却闹的仇家冤家。尽管以上都是演義。但总归还是没有宏掦正气吧!
上一篇:有什么瓶装软水值得推荐?为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