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三国时为什么荆州成了炙手可热的战略要地?
荆州,江陵,刘备三国时为什么荆州成了炙手可热的战略要地?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荆州刺史部为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南阳、南郡、江夏、武陵、零陵、桂阳六郡及长沙国。新莽时长沙国为郡,共有七郡,东汉时因之。由于荆州东毗扬州,南邻交州,西抵益州,北接司隶、冀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建安十三年(208年)爆发的赤壁之战就是在荆州江夏郡展开的。是役不仅奠定了三国分立的政治格局,也开启了曹、蜀、吴争夺荆州的序幕。但在赤壁之役前,荆州较战乱频仍的中原地区则呈现出一种相对安宁的局势。这种局势的出现,与荆州牧刘表的长期惨淡经营不无关系。
一、刘表统治下的荆州
刘表虽然坐镇荆州,“带甲十余万,地方千里”,又有清流名士“八俊”、“八顾”、“八及”之誉,以“西伯自处”,然其“多疑无决”特点常为世人诟病,甚而蒙受“木禺(通偶)”、“坐谈客”之讥;死后不久,嗣任荆州牧的少子刘踪举州而降,与同是继承父业,但能保守江东、抗衡曹操的孙权相比则形成明显的对照。曹操遂有“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之感叹。
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诏书以刘表为荆州刺史”,出任一方诸侯,从而成为东汉末年政治舞台上的一位颇为重要的人物。
此前,中原局势早已混乱不堪。是年正月,“关东州郡起兵讨董卓,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战事在中原一带激烈展开,迫于诸侯联军压力,董卓于二月裹挟献帝及朝臣迁都长安以避其锋。在迁都过程中,董卓采取残暴手段掠夺人口,劫抢财物,“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卓自屯留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子遗。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下冢墓,收其珍宝”。荆州所辖的南阳郡,历有“南阳帝乡,多近亲”之称,因毗邻京城洛阳所在河南尹,人口财物损失自然也相当严重。
荆州形势同样也是一片混乱。原刺史王叡虽与长沙太守孙坚、后将军袁术等参与众诸侯讨伐董卓的行动,但各怀异志,未及先攻董卓,反先自相攻伐。由于孙坚与王叡早就结有宿怨,孙坚趁机勒兵袭杀王叡,继之又诱杀不肯供给其军粮的南阳太守张咨,与袁术合兵于鲁阳(今河南鲁山)。
由于得到孙坚的支持,袁术逐占据南阳郡,屯于有“其地重险,楚之北塞”之称的鲁阳,试图阻止刘表之州。刘表尚未赴任,荆州已非全璧。
刘表正是在外伺强敌,内乱不已,“寇贼纵横,道路梗塞”的险恶形势下,仅奉一纸“诏书”,“单马入宜城”,开始长达近二十年经营荆州的历史。刘表的这一举动,无疑具有相当的胆识。
刘表既不赴荆州州治寿春(今湖北临沉东北),也不至南郡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而首先进入南郡宜城(今湖北宜城),这一赴任路线事先可能也经过一番筹划。寿春虽为荆州州治所在,然而邻近“阻兵作乱”的苏代所领的长沙郡;至于南郡郡治江陵,亦与贝羽华容县相去不远。刘表先至宜城,可以避苏代、贝羽之锋芒,以免在立足未稳之时即被逐出荆州。而宜城位于汉水北岸,与南郡另一重镇、后被刘表作为州治的襄阳相去不远,可以汉水为依托,抵御占据汉水以北南阳郡袁术的攻击。
更为重要的是,东汉中后期,地方豪强大族势力迅速崛起,甚至可以左右一方政局;朝廷命官如果得不到地方豪强大族的支持,也难以宰州主郡。蒯良、蒯越兄弟是中卢(今湖北襄樊西南)人,多有智谋,尤其是崩越更为知名,“深中足智,魁杰有雄姿”,曹操在平定荆州后曾与荀彧书曰:“不喜得荆州,喜得异度(崩越字)耳”,对蒯越也很是推崇。
蔡琨是襄阳人,《三国志集解·刘表传》注引《襄阳者旧传》有“汉末诸蔡最盛”之语。蒯氏兄弟与蔡琨对刘表的支持,代表了南郡豪强集团对刘表已经认可。刘表当然深知其中底蕴,因此一到宜城,就延请南郡地方豪强大族人物蒯良、蒯越兄弟与蔡琨“相与谋”。
刘表于初平二年移治襄阳,“以观时变”,只是初定荆州形势,而近在南阳郡的袁术,并不愿意刘表从此坐大荆州,企图趁其立足未稳之时一举攻灭之。尽管袁术占据荆州七郡中最为富庶、户口众多的南阳郡,但因其“奢淫肆欲,征敛无度,百姓苦之,稍稍离散”,反而严重削弱了自身实力。
初平三年,袁术指使豫州刺史孙坚围攻襄阳,轻敌冒进被杀。不久,袁术被曹操、袁绍合力击败,率余部逃至扬州九江郡,失去了继续与刘表争夺荆州的资本。而是时各路诸侯在中原地区混战正酣,无暇南顾,客观上也为刘表全力经营荆州创造了条件。刘表得以据境自守,坐观群雄争斗,爱民养士,形成“带甲十余万,地方千里”的态势。刘表在荆州的成功统治,引起了正“播越”在外的朝廷的重视。
刘表虽无“共奖王室”的雄心,但拒境自保尚有余力。在刘表的经营下,相对战乱频仍的中原地区,荆州处于相对安宁的状态,加之从东汉初年“中兴以来,荆州无破乱,及刘表为牧,民又丰乐”,因此,荆州也成为中原士民避乱迁徙的一个重要地区。
二、荆州对于刘、曹、孙三家的战略地位
1、荆州对刘备的重要性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在司马徽、徐庶的举荐下,屈驾三顾隐居于襄阳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的名士诸葛亮,讨教争霸天下之大势。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
其中重点是规劝刘备北不可与“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曹操“争锋”,南引“据有江东,已历三世”的孙权为援好,先取“其主不能守”荆州为基业,再兼并“刘璋阀弱”、“思得明君”的“天府之土”益州,兵分益、荆两路直取中原,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刘备虽被曹操视为与己并侍的“英雄”,但在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局势下,一直漂浮不定,没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可以安身立命、徐图发展的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刘备在再败于曹操后,不得不于次年托身于荆州牧刘表的麾下,“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始获得一段相当宝贵的休养生息的时机。
从这一意义上讲,刘表可谓是刘备的“恩主”。诸葛亮却献策刘备谋夺“恩主”的基业,其中除了刘表“不能守”的因素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与荆州所处的战略地位有关。
2、荆州对于曹操的重要性
无独有偶,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彻底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平定中原后,即有意征伐刘表。曹操“问荀彧所策”。荀彧献策曰:“今华夏以平,荆、汉知亡矣,可声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所谓“荆、汉”,是指刘表所言。宛、叶均属南阳郡,宛县为南阳郡治(今河南南阳),叶县(今河南叶县西南)为南阳郡北部重镇。
荀彧所说的“宛、叶”,与诸葛亮所云的由荆州北上直取“宛、洛”,虽然在用兵的方向上有北上与南下之不同,但对荆州尤其是南阳郡战略地位的重视则是一致的。宛、叶之间的通道,自秦汉以来,无论是南征或是北伐一直是必经之道。
上一篇:你和你的紫砂壶有什么样的故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