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三国时为什么荆州成了炙手可热的战略要地?
荆州,江陵,刘备三国时为什么荆州成了炙手可热的战略要地?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第二个就是攻,占领荆州可以随意对其他势力发动进攻。
还有一个就是古代经济靠农业,而荆州这个地方可以算是鱼米之乡了,占领之后就是取之不尽的粮食,赋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古代交通条件下,北方的军队大规模南下,要越过长江与南方打仗,只有两条路可走。一个是走江淮地区,从南京到九江之间渡长江,一个是从河南南部出发,越过方城垭口,从宛襄大道进攻荆州。
原因很简单,大军行动,必须考虑后勤补给便利的问题,而且还有渡河比较安全的问题,那么一般比较合适的行动方向就必须要绕过大山大河的阻隔。
一方面是因为,如果遇到大山,翻山越岭,那么就会增加行军难度,拉长行动时间,增加成本。另一方面,遇到大山的时候,大规模军事行动难以保持阵型,容易受到伏击。所以,一般都必须绕过大山大河,从相对比较平坦的地方过去。
隔断南北的主要地理障碍就是长江。而沿着长江,从东到西,有两个比较大的山脉。
一个是处在河南、湖北、安徽交界一带的大别山,东边是长江中下游的江淮地区,西边是江汉平原。在江汉平原与四川盆地之间,隔着的就是长江三峡和秦巴山脉,地理条件比大别山还差。
所以,在南北割据的形势下,一般也就是在这两个地带进行争夺。一个是荆州地区,一个是江淮地区。南方要能守得住这两个地区,才能形成有效防御体系,而北方要打破南方的防御体系,也必须先突破这两个防御体系。
这样,荆州就成了从北方进攻南方时必须进行大规模决战的所谓兵家必争之地。
这一点在三国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可以说,正是因为赤壁之战后曹孙刘三方分别占据了荆州的一部分,才形成了后来的魏蜀吴三国对峙的时期。
在这之后,这一情况并没有太多明显的变化。虽然随着经济重心东移,江淮防线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复杂,但荆州始终是华中地区的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南北朝,隋唐还是保守半壁河山的南宋,荆州始终都是军事重镇。
但随着武汉三镇的政治、军事地位越来越重要,荆州地区的军事地位逐步下降了。尤其是在进入铁路时代之后,因为武汉是重要的铁路枢纽,所以武汉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荆州。
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因为交通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此前的地理条件对道路条件的限制。但总体而言,这种限制仍然存在,只不过在随着技术进步而减弱。
更简单一点说,其实也就是今天的京汉铁路和京沪铁路的两个走向。京汉铁路从郑州南下到武汉渡过长江,京沪铁路则是沿济南、徐州到南京。在这两条铁路中间隔着的,就是大别山区。
很长一段时间,从南京到武汉都没有直达的铁路,只能或者从南昌、长沙去绕,或者郑州去绕。但现在的沿江高速和沿江高铁都已经不需要再绕路,而是直接从南京到合肥,穿过大别山区,到达武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荆州,古称“江陵”,湖北省地级市,是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所在地。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两岸,江汉平原腹地,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长江中游重要的港口城市,中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轻纺织基地,素有“长江经济带钢腰”之称。
荆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建城历史长达2600多年,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国文化的中心。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建都于郢(现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历20个楚王,定都长达411年,创造了堪与古希腊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三国时期,荆州为群雄逐鹿之地,境内三国文化遗存遍布。
荆州之名源于《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为古九州之一;以原境内蜿蜒高耸的荆山而得名。荆是古代楚国的别称,因楚曾建国于荆山,故古时荆、楚通用。沙,始称津或江津,历为江陵县的重要商埠和码头。
荆州历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人类就在这里创造了大溪文化等原始文化。荆州系楚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战国时属楚。
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楚国迁都于郢(今荆州区纪南城),都郢400余年。秦属南郡,定治江陵,故常以南郡喻荆州。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立荆州刺史部,东西汉时皆属南郡。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荆州。后归吴,定治南郡。
晋永和八年(352年),荆州定治江陵。
南北朝时,齐和帝、梁元帝、后梁萧铣皆以荆州为国都。
隋开皇二年(582年),因与后梁联姻,罢总管府;开皇七年并后梁,又置江陵总管;二十年改为荆州总管。大业初,复称南郡。
唐贞观元年(627年)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山南道分为东、西道,属山南东道江陵府,设荆州大都督府,至德后置荆南节度使。上元元年(760年),以江陵为南都,改荆州为江陵府;次年(761年)罢都。
五代十国时(925年),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割据荆、归、峡三州,称南平王,国都设江陵。
明洪武九年(1376年)湖广行省改置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荆州府改属河南布政司;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荆州府复属湖广布政使司。
清康熙九年(1670年)置上荆南道,驻荆州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上荆南道更名荆宜施道;光绪三十年(1904年)荆宜施道更名荆宜道。
民国元年(1912年)1月,荆州府裁府留县,所辖各县直属荆宜道;1914年荆宜道更名为荆南道;1921年8月复称荆宜道。1932年为湖北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6年改为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上一篇:你和你的紫砂壶有什么样的故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