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王阳明的思想是不是就是“一种放下,不在乎的思想”呢?
良知,思想,万物王阳明的思想是不是就是“一种放下,不在乎的思想”呢?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是把一切都要在乎。把一切思想和行为都要良知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阳明的思想与卓著事功来源于理学又超越理学,这与他对佛道思想的吸收大有关系,他创立了颇具特色的心学,心学的宗旨就是\"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而他的心学主要思想便是心外无物,所以是有点“把一切都不在乎”的想法,引发了那些朱熹理学的坚实拥趸更为强烈的抨击和反对,他们认为王阳明心学的理论是极度荒谬无理的。
王阳明不在乎他人的谩骂,他继续旁若无人地讲授心学、招收弟子,1521年王阳明回到了老家浙江余姚,更是大规模地开设学院,讲学传道。
按照王阳明的话来说,自己只需要相信自己内心的良知就足够了,对于他人的学术谩骂和无端指责没有任何必要去理会,唯有相信自身的良知,按照良知的指引去为人处世,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良知告诉你不必理会他人的看法,那就不用去理会。唯有做到“狂者”,毫不在意他人看法,只遵循内心良知的意见,才可以成就“圣者”。那么,这种思想行为也有一点“把一切都不在乎”意思。
可以说,在讲学方面,王阳明诚然是个堪比圣人的人,他从不计较学生的出身,也不在乎他们之前犯过什么错,又有什么不堪的过往,只要投到他门下,他都一视同仁,把自己的心学领悟全部教授给他们。
在嘉靖二年(1523)的进士考试中,有人夹杂私货,出题人明显是朱熹理学的信徒,他们把抨击王阳明的言论放在了试题当中,试问一个国家堪比高考的考试都在反对王阳明,那王阳明又该怎么办?
没想到,王阳明对些表示无所谓,甚至还十分高兴,他说:“太好了太好了,我的学说现在居然都上科举考试试卷了,看来全国上下的举人们都能够了解到我的学说了。”如此,王阳明的心着实够大的,果然是一切都在乎。可见,王阳明的思想除了“致良知”,还有这种超然于的境界,为知你你悟到了没有?
纵使排挤、欺压接踵而至,像王阳明这么一个伟大的人,也注定不会沉湎于人世间,在他人生中最后的几个年头里,他仍然为国家为大明做出了不可泯灭的功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祖,佛祖认为跳出三界,那也是思想。真正跳的出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祖,佛祖认为跳出三界,那也是思想。真正跳的出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关键是你从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呢?你读了几篇关于王阳明的文章?如果没有,先去读书!读完了你就知道是还是不是了,别人回答你的,你都会怀疑,自己悟出来的才是真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说的不是王阳明,有一点点佛学的感觉
王阳明心学,主要是修心,知行合一
但是放下,也并不代表不在乎吧?
佛劝我执太重的人放下,并不是让你什么都不走心,想来是让你别太执着于外物,迷失自己,让你换个角度,眼光放远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说的不是王阳明,有一点点佛学的感觉
王阳明心学,主要是修心,知行合一
但是放下,也并不代表不在乎吧?
佛劝我执太重的人放下,并不是让你什么都不走心,想来是让你别太执着于外物,迷失自己,让你换个角度,眼光放远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阳明作为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所开创的心学可不是“一种放下,不在乎的思想”。心学是脱胎于儒家,受道家、佛家的影响从而产生的。心学了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上一篇:到外面在路上碰到查身份证,没有出示任何证件我也给他们看了,如果我不给他们可以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