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把握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与方法?
教学目标,学生,教学方法如何把握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与方法?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二、教学内容,再处理
即分析学生该“学什么”What的问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中各知识点的关系,可采用归类、层级、图等分析方法,也可以从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出发,采用信息加工分析方法,将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时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所有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有效分析学习内容,可以为教学序列的安排提供更多的指导。
所以,教师要积极对教材进行再处理,组织编排实用、够用、适合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应容量太大,相应的教学环节要逻辑严密、衔接有效,保证在45分钟内能完成以紧密配合教学目标的达成。
典型贴切的教学案例选取、恰当的专业/德育渗透、顺利的过渡衔接都能使教学内容设计亮眼。
简要言之,大纲、教材、课时是死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活的,其编排往往能体现出教师对大纲和教材整体把握的能力以及教学专业水平的高低。
三、教学方法,应适宜
即说清楚“怎么教、怎么学”How的问题,教学方法是为具体的、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能是教学目标顺利实现、教学内容合理展开。
此外,教师应依据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毕竟,教学有法、无定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适应了教师的素养条件,并能为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还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扬长避短,选择与自己最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此外,还有:教学评价的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积极应用与开发配套的教学资源;在教学组织或过程中,要注意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统一……等其他关注点。
不管怎样,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这三方面的设计是一般教学设计中最需要重点推敲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小秘书的盛情邀请:我不是老师,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你还是请有教学经验的老师来回答更为合理和理想。再次谢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要把握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与方法,我们可以先看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马杰的理论。
他认为教学设计由三个基本主题组成:首先是“我要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定;其次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等;再次是“我怎么判斯我已经达到了哪里”,即教学评价与监控。
我们不妨借用这一思路,分析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与方法。
一、“我要去哪里”
在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很多老师习惯性地把《教师教学用书》上每课的教学目标照抄下来,但可能并没有想过编者的意图。《语文课程标准》里有十条总体目标,有四个学段、五个方面的学段目标,它们组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我们落实到每一学段、每个课时的时候,需要“瞄准”阶段目标,不要随意“越级”。例如“默读”,在不同学段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二、“我如何去那里”
同样的目的地,可以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前往。教学也是如此。而我们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标准,很大一部分因素取决于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坚持“以学定教”。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智力发展阶段,根据学情去确定教学方案。
另外,我们要关注教学内容的特点。教材里的课文题材、体裁、结构、感情基调、所处单元的位置各不相同。它们的教学方式也会有些区别。我们要把握这些差异,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
还是以“默读”为例,部编本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雪孩子》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默读的要求。第八单元《纸船和风筝》中,再次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初次练习时,教师轻声读,学生只用眼睛随着教师的朗读看课文,嘴巴不出声,手指不指着文字。具体要求可借助儿歌落实:“手拿书本立桌面,眼离书本一尺远,转动眼睛看字体,小嘴闭上不出声。”而中高年级的默读,则需要精心设计默读的问题,指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展开默读,引导学生边默读边勾画重点词句、做批注。
三、“我怎么判斯我已经达到了哪里”
一节常规课,一般包括复习旧知、讲授新课、随堂练习、拓展延伸等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判断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设计的目标。这里就要考虑课堂的“预设”和“生成”。合理的预设会带来有效的生成,而课堂教学中随时发生的课堂“意外”,也可以及时捕捉、引导利用。若能通过教学机智,可以充分利用;若当时没能很好地反应,可以课后静静反思和认真记录,形成“二次备课”,为日后的精彩做好铺垫。
例如我自己在上《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教学的最后环节是安排续编故事。三个学生讲了自己的故事,前两个都挺顺,最后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能把老屋说‘倒’了!晚上,从森林里走来一只大狗熊,它的背不知怎的,觉得非常痒,大狗熊用手去挠,但怎么也挠不着。它急急忙忙跑到老屋跟前,用背靠着墙使劲一蹭,“哗——”的一声,老屋倒了……”从故事本身而言,笨重而又强壮的狗熊去挤靠老旧的房墙,使得老屋倒塌,非常合理;但合情吗?老屋的善良、乐于助人换来了小动物们的长久陪伴,也使得它自己存在的时间得以延长。这种相互关爱就被狗熊“结束”了?我决定做这样的引导:“你知道狗熊的破坏力,老屋里的小动物们一定也知道。在狗熊靠墙之前,他们会用什么办法拦住狗熊,救下老屋呢?”
总之,教师可以从教学目标、学生学情、教学内容、预设和生成等方面去把握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与方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希望同行们都能有备而来,有备无患。
我是赏枫亭,一位在小学语文的天地里耕耘了20多年的园丁。有缘与你相遇,不妨点击关注,我们一起分享教育工作的快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