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禁止抬杠,假如刘邦是皇帝,项羽为大将,全面负责军事,能否消灭匈奴?
匈奴,项羽,刘邦禁止抬杠,假如刘邦是皇帝,项羽为大将,全面负责军事,能否消灭匈奴?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游牧民族的强大之处在于其机动性,而农耕民族特长是其生产力。到了战国,双方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各自都发生了进化。中原人学游牧民族“胡服骑射”,开始建立自己的独立作战骑兵部队。而在这之前骑兵主要是做骚扰或侦查使用。而其中的学习佼佼者当然非赵国莫属,秦国紧随其后。相比之下,游牧民族进步缓慢,基本是被诸国吊打的存在。等到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更是修筑了“秦长城”,彻底限制了草原民族的机动性。更派蒙恬夺取河套一带,形成了对游牧民族的碾压之势。可以说,如果不是秦始皇看不上那些不毛之地,肯定早就把草原犁了一遍。
然而就是在秦的军事压力下,草原民族也发生了进化。在战国时他们发生了融合,匈奴族正式诞生了。在中原统一的压力下,特别在反秦战争中,大量中原人逃入匈奴,带入了先进的技术与文化,刺激了匈奴的崛起。就在这时,一个不世之雄出现了,他就是匈奴王冒顿。他本是匈奴单于的质子,在乱世中象野狼一样成长。他牺牲了自己最爱的女人,弑父屠弟,最终统一了草原各部,把匈奴建设成了横跨欧亚的草原帝国。这个帝国人口松散,但战斗力极强,可以随时动员数十万人马,掠夺四方。
与此同时,中原也经过楚汉争霸,迎来了大汉开国。应该说,从秦始皇到刘邦都意识到北方日益强大的威胁。秦始皇修建了长城与驰道。而刘邦在北部设置了燕、代、赵、韩、梁五个诸侯国,作为自己与匈奴的缓冲。但是这场大战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因为诸国的北方边境其实都是从匈奴人手夺下来的,仇恨的种子早就种下来了。
于是在汉高帝六年,匈奴大举南下,这次入侵不同以往,匈奴人的装备、数量和指挥力度远超秦以前的水平。韩王信投降、代王刘喜弃国而逃,刘邦不得不御驾亲征。而在他到达战场前,匈奴人几乎已经占领了整个山西。
于是就发生了著名的白登之围。刘邦被匈奴人四十万大军包围在白登山上,七日七夜。按流传的说法,中尉陈平在危急中想出了妙计,派使者去说服了冒顿的妻子阏氏,以“汉王有神相助”为由让匈奴人撤了军。此役被历代很多汉人认为是奇耻大辱,也被匈奴人当做他们曾经战胜汉人的证据。但是这是事实吗?
当然不是,首先冒顿不是傻瓜,他也是一个不世的枭雄,对于敌人一向是斩尽杀绝,不会因为什么神旨而放过对手。特别他对女人也是个无情汉子,几次把妻子当做迷惑敌人甚至训练手下的工具而置于死地。他会听从女人的话吗?很显然不会的。那么,他在白登放过刘邦的原因是什么?
是实力。首先,刘邦带领的都是百战老兵,虽然被包围,但他们立即训练有素地构车为城,在无险可守的白登山平地构造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让敌人无法继续进攻。训炼有素,指挥有方。并不以被包围而绝望。而匈奴人,虽然借助严寒的天气取得了优势(不少汉兵的手指被冻掉。)但其一,他们的装备、组织距离汉军还是有不小的距离,自身内部构架松散,无法将四十万人全力用于攻击。与此同时,与刘邦配合支援的几路汉军也在靠近。如果再无法取得战果,很可能被对手反包围。同时,匈奴人的战法极有可能是象群狼猎鹿一样,待对方撤出时取机进攻,击溃对手主要指挥部。可是,冒顿失望了,在汉军严密的阵法前,匈奴人没找到一点机会。
严格来说,白登之围是一个平手之局。一方面匈奴人高超的机动性让汉军束手无策,只能以守为攻。而汉军强大的战斗力也让匈奴人无法突破防线。说极端些就象野狼斗乌龟。狼的速度虽然快,但咬不穿乌龟的背壳。乌龟虽然体积庞大,但拿狼也无可奈何。
后来,汉匈双方维持了多年的脆弱和平。虽然匈奴人依然不时入侵,对吕后也表现得极为无礼,但象白登之围这样的大战再未出现。究其原因,双方对彼此的战力都有了基本的了解,都在努力寻找针对的破解之道。
当然,可能有人会拿“和亲”说事。事实上,和亲这事是占了大便宜,比起被很多人说成“英明”的“澶渊之盟”都要有尊严得多。而且刘邦采用和亲之策是白登之围好几年后,事实上是为了稳住匈奴,不让他们参与陈豨的叛乱来搅局,是有其他战略目的的。并不是因为匈奴人本身的威胁。事实上,相对而言,对于此时汉朝更重要的还是内部的权力争斗。
现在说说如果项羽活着的问题。事实上,虽然匈奴的实力不弱,但项羽还真是匈奴的克星。
匈奴最强大之处在于骑兵,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是以射箭为主要攻击方式的弓骑兵为主。采用不断在敌人周围游走的战术骚扰对方,再在对方疲惫时打乱对方阵形,展开攻击与屠杀。汉军部队还是继承了战国以来的传统战术,以步军为主,车骑为辅。但是在白登之围中,刘邦犯了一些错误。但最关键还是对对方的骑射术没有有效的克制手段。而项羽正是当时把骑兵用得出神入化的第一人,他最出色的就是创造出了专克弓骑的“陷阵”之术,也就是我们演义小说中经常看到的那种“单骑冲阵”,即以最健壮,武艺最精湛的士兵冲入敌阵核心,打乱对方的指挥系统。当然,此招对于步兵同样有效。项羽就是依靠这一战术在灭秦之战和楚汉战争中屡战屡胜,创下威名。
遗憾的是,刘邦很厌恶项羽这种给他带来巨大损失的战法,在大汉开国后就将它禁止使用。而后直到汉武帝时,才被卫青和霍去病重新开发出来,克制了匈奴。但是这也不意味着刘邦坚持的步兵战法对匈奴束手无策。事实上,虽然对敌人缺乏有效的压制手段。但除了机动性,匈奴人还真的不是汉军的对手,他们最擅长的是在极端天气下的生存能力。能够包围刘邦也是占了这方面的便宜。
所以,真正要打败匈奴,别说项羽在世,就只要刘邦解除禁令,准许项羽的战术,他手下的骑将,如灌婴、王陵,两支重要骑兵即郎中与骑士,都能给匈奴重大打击,扭转战局。但是如果要彻底消灭匈奴,汉武帝做不到,他们也不可能做到。所以有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区别,首先是地理环境决定的而不是民族决定的。广大的草原,固然可以一时派军进入,但伴随的是巨大的后勤消耗和恶劣的环境。哪怕你百万雄师,最后都会被拖垮,拖死,拖崩溃。
草原民族容易被击败(魏晋以后经过升级的草原民族也难以击败了。)但农耕民族难以长期进驻并占据,如果撤出很快就会有其他民族来填充空白。很快又会对中原造成威胁。后来相继而兴的鲜卑,突厥,契丹,蒙古就是这样来的。大的组群被消灭只会为小的族群提供空间。中原也没有能力培养一支能够长期进入草原并战斗的部队。
要在草原上长期生活,必须学会他们的生存方式。包括在极端天气下生存,在一片荒草中取找食物并且有效避免中毒。避免与狼群,沼泽这些不利因素遭遇。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原是无法给你以任何帮助的。也就是说,等到你做到这一点,你也就变成了草原人。所以别说一个项羽,就是十个项羽也没有帮助。
上一篇:男款牛仔马甲配什么裤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