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隆中对》不是三分天下计,而是一统江山谋,为啥没实现?
刘备,荆州,益州《隆中对》不是三分天下计,而是一统江山谋,为啥没实现?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隆中对》只是三分天下策,不是统一之策。所谓联吴灭曹,是把东吴当傻瓜,以为东吴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分兵汉中与荆州,是把有限的兵力分散、削弱了,而且两地相互隔绝,支援困难,实际变成了各自为战。汉中通往关中的通道易守难攻,后勤保障困难,当年韩信的把戏不能重演,刘备取汉中退曹操时,己知诸葛亮纸上谈兵,汉中其路不通,唯有下荆州,灭东吴,变三分为二分,合两家为一家,远比两家便于统一指挥,协调行动。曹操一死,曹魏内部强大的门阀势力势必掘起,自我毁灭是必然的。东吴也是拥有很多门阀势力,唯有蜀汉,没有什么强大的门阀势力。门阀势力的掘起,是导致隋唐以前的南北朝时代,近两百年大分裂、大混乱的根本原因之一,所以隋唐推行了科举制度,以打击、削弱门阀势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只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诸葛亮的《隆中对》固然是很好的规划蓝图,但到了后来实施的时候,里面的许多先决条件已经不存在了。失去荆州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更多的是“待天下有变”的情形并没有出现。所以,后期的诸葛亮就是生生用自己的智力在求“变”,怎奈人力不敌天数,诸葛亮只能以将星陨落五丈原的结局黯然收场。
失去荆州的战略呼应
当初,诸葛亮给刘备规划的就是先占据荆州,然后再打下益州。这样的话,以一大将领兵出荆州以攻宛、洛,另一路兵出秦川。两路进攻路线相互呼应,而且从地图上我们也能看到,从荆州可以直捣中原。而失去了荆州之后,从汉中出发的道路都是“蜀道难”,光是粮草的运输都成了一个大问题。
诸葛亮以极大智慧连吴抗曹,可是孙权这个“孙十万”真的是不给力,让一个张辽就给绊在原地,无法给曹魏更大的战略压力。而蜀汉的实力最弱小,却要抵抗曹魏最大的军事压力,其困难可想而知。再加上粮草运输以及怕被敌人切断后路,诸葛亮只能见势不妙就赶紧退军。蜀汉的这点家底,诸葛亮不敢放手一搏。
缺少必要的战略支撑
刘备在天下基本已经被瓜分完的情况下,才好不容易得到益州这个落脚地。后来,荆州更是被孙权夺去,刘备已经错过了快速扩大地盘的天时。而随着荆州的失去,刘备也失去了直捣中原的路线,只能翻过崎岖的山岭去攻打魏国,这地利也就失去了。此外,蜀汉内部情形,也并不乐观。荆州系和益州系的官员将领,其根本诉求是不一样的,这就势必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内耗。
更让人惋惜的是,刘备一意孤行讨伐孙吴,大败之后更是消耗了大量的蜀汉军事储备。继位的刘禅,不论是和孙权还是曹丕、曹叡相比,都显得太昏庸了些。因此,蜀汉在人和方面,也不占任何优势。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也就剩下一句“恢复汉室”的大旗了。没有天时、地利、人和这些战略支撑,纵使诸葛亮多智而近妖,也只能徒唤奈何了。
天下有变的情形没出现
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最重要的并不是拥有荆州这一兵家必争之地,而是“待天下有变”这个点睛之笔。而我们看到的是,孙权在位时间极长,曹魏也基本坐稳了北方的江山,上天根本没有给诸葛亮这个机会。虽然后来有魏国新帝登基以及孟达反魏这样的“变”,但很快便被摆平。
所以后期的诸葛亮,并非不知道自己的《隆中对》再也难以实现。而是寄希望于万一,通过和对手的不断交锋中寻找到那个“变”的成分。对此,司马懿也指出诸葛亮这是凭借智力逆天而行。曹魏有司马懿、孙吴有陆逊等名将,诸葛亮再也等不来那个“天时有变”的机会。最终只能带着无穷的不甘,陨落在五丈原。
这其实也是广大的人民在经过了东汉末年长期动乱后,迫切希望安定下来的反应。人们讨厌战争而希望和平,曹操屯田大获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恢复汉室”只能是一个崇高的目标和口号。没有能直击对手巢穴的机会,凭借只有对方五分之一的实力,对耗都成问题,又何谈一统天下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对提问者的问题给予肯定!
《隆中对》确实不仅仅是三分天下计,而是一统江山的谋划。在《隆中对》中,有两个问题最重要,一是《隆中对》的核心;二是《隆中对》的步骤。在这篇千古雄文中,诸葛亮指出,要想完成统一天下的谋划,其核心思想就是“联吴抗曹”;具体实施分成三步走,先荆州、次益州,后北伐。
刘备三顾茅庐的真实目的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在刘备的三顾茅庐之下,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由后世《三国志》作者陈寿追记的《隆中对》,成为了见证这一段君臣际遇的佳话。在《隆中对》中,诸葛亮详细阐述了自己给刘备谋划的战略布局,历史的发展虽没有按照诸葛亮的规划进行,但是不能由此否认诸葛亮的战略布局是极其高明的。那么,在三顾茅庐中,刘备是真的对诸葛亮的谋划心悦诚服吗?未必然!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把当时刘备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分析一下,就应该得出刘备在当时需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至于发展,那需要走一步看一步。刘备二十几年血与火的实践证明,生存的要件除了土地和人口,还需要好的谋士,一个好的谋士抵得上十万大军。不然,就以刘备手下的关、张、赵云之勇,哪会沦落到无立锥之地?因此,刘备对于诸葛亮的长期规划,先是眼前一亮、接着心头一跳,但绝不会热血沸腾,理想虽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只能是姑妄听之,而利用诸葛亮的谋略来解决当下的生存问题才是刘备最为看重的。
刘备之所以三顾茅庐,虚心下问,除了其本身具有的良好的作风和诸葛亮的“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三国演义》语)的名声之外,还有一层更为深刻的、不能明说的含义,那就是诸葛亮的社会关系对于此时的刘备而言确实是太重要了!
刘备从刘表的实际经历得出了一条经验,那就是要想成功,只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刘备来到荆州后,被刘表安置在新野,虽表面上奉为上宾,其实只是作为荆州与曹操之间的一垛防火墙而已。刘表故伎重施,把刘备当成了过去的张绣,不仅如此,刘备还受到了上至刘表下到蔡瑁等广大荆州氏族们的普遍猜忌。刘备虽号称汉室宗亲,但是和刘表这位查有实据的汉室宗亲相比,无论从影响力还是士族支持相比,都是远远不及的,而要想在荆州立足乃至于发展,争取荆州氏族争取是必须有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