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隆中对》不是三分天下计,而是一统江山谋,为啥没实现?
刘备,荆州,益州《隆中对》不是三分天下计,而是一统江山谋,为啥没实现?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刘表这里寄人篱下的情况下,才有机会遵循水镜先生的指点来卧龙岗寻找诸葛亮。通过三顾茅庐的形式,得到了孔明的认可。这才有了隆中对的出炉。
诸葛亮与刘备一拍即合,按照隆中对策略实现三分天下
诸葛亮胸怀天下,所谓躬耕于南阳不过是静待时机。胸有锦绣的诸葛亮也不会真正在茅庐隐居一生。当时的天下诸位诸侯已经相对明朗:北方的曹操雄才大略,但是谋臣不少:荀彧、郭嘉、 贾诩、程昱 、荀攸、 董昭 、刘晔、蒋济等等。虽然诸葛亮有才,但是如果前去投效不一定受重用;东吴有张昭、鲁肃、周瑜等都是江东俊杰,也不是很好的投效对象。而荆州的刘表、益州刘璋甚至汉中张鲁都不具备开国的气象。
刘备身为大汉皇叔,有胸怀天下之志。并且此时正处于蛰伏期,身边人才匮乏正是非常好的投效对象。对于此时的刘备来说,三分天下就已经超出了他的预期更何况兴复汉室了(按照早先的遭遇有块地盘容身就可以了)。所以隆中对真正有可行性的是第一阶段:以荆州为根基联手孙权抗曹。然后取西川、定汉中,与曹操和孙权三分天下。这一阶段有三个核心点:联吴抗曹、夺荆州取西川、定汉中天下三分。
这一阶段确实凸显了诸葛亮对刘表、刘璋、张鲁三个诸侯性格上深刻了解以及宽阔的全局视野。要知道当时刘表还没死、赤壁之战还没有爆发甚至益州的刘璋和刘备都没有联系过。所谓根据目标制定相关策略,以目标为导向正是一个战略大师才可以完成的过程。
荆州的富庶以及刘表的暗弱吸引了各方势力的垂涎,其中统一北方的曹操最想吞并荆州。除此之外还有东吴的孙权,刘备是这三者当中势力最弱。所以当刘表死后曹操大兵南下,诸葛亮才去江东舌战群儒利用江东来作为联手的对象攻抗曹操。实话说除了诸葛亮的谋略,刘备能拿得出手的筹码并不多。在隆中对的第一阶段中,其实东吴起到了为刘备火中取栗的作用。所以在赤壁大战获胜后,刘备趁乱占据了荆州。
一来刘备自己势力弱,二来依照隆中对的策略孙刘两家联盟是大战略所以刘备才向鲁肃承诺是暂借荆州。至此隆中对中第一阶段的第一个关键节点:联吴抗曹,夺荆州顺利完成。接下来就是取西川、定汉中。别看《三国演义》中西川取的是顺理成章,其实这里边多亏了张松。如果没有张松献图,没有张松和法正为内应借口张鲁入侵请求皇叔刘备入川协助的话刘备且得费相当一番功夫。
正是益州的刘璋不听文武的劝阻,坚持邀请皇叔刘备入川共抗张鲁才引狼入室。否则依照西川易守难攻的地形,刘备要想占据西川且得费费脑筋。刘备大喜过望,以庞统为军师统兵入川。虽然中间有过反复和波折(刘璋清醒,庞统被射死),但是在诸葛亮和赵云率领军队增援下还是完美的达到了战略布标-取西川。
如果说隆中对第一阶段的前两个目标还可以智取的话,那么最后一个定汉中则是和曹操真刀真枪的消耗战。在刘备顺利取得西川的时候,曹操也收降了张鲁得陇望蜀。汉中是益州门户,可以说隆中对中第一阶段三分天下能否成功汉中之战非常关键。所以刘备不敢怠慢,几乎发动了所有可以利用的力量与曹操在汉中展开了长达两年的大战。这场战争几乎耗光了益州多年积攒的财富,男当战女当运才最终战胜了曹操。完美实现隆中对的一节阶段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
隆中对第二阶段兴复汉室的可行性
无论怎么说,隆中对第一阶段战略构想完美实现,刘备得以在成都建基称帝建立蜀汉政权。拿下汉中以后,刘备集团掌控益州、荆州大部、汉中势力达到巅峰。我们先不说关羽大意失荆州造成战略支点丢失的事,就隆中对第二阶段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更像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如同水中花、井中月一样似乎看得见,可是摸不着。
我们来看一下隆中对的第二阶段: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第二阶段核心点就是联合孙权,在荆益二州安心发展等待天下有变。然后在孙权替蜀汉牵制曹魏的情况下,从东西双向出兵兴汉灭曹。可是在这中间难道卧龙诸葛亮没有考虑东吴的感受吗?
蜀汉灭曹后会放任东吴割据吗?不能吧;东吴放着荆州这把随时可以顺江而下攻打都城建邺的战略支点不管,配合刘备兴复汉室那可能吗?等刘备收拾好曹操后再来收拾自己,没这样的傻子。只要时机成熟,东吴必夺荆州。封闭长江天险,消除自己的威胁。至于天下有变,蜀汉出兵,东吴就不会北伐?如果真有那一天,估计会形成东西并立政权:长江以南,双方都没有机会;长江以北,吴、蜀各凭本事。如下图蓝色划线部分所示:
这要是这样,历史上类似东、西魏或者北齐、北周那样的东西对立局面可能要提前在历史上上演了。
小结:
综上所述,隆中对的第二阶段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很难实现。所以个人觉得隆中对就是一个三国计,而不是一统江山谋略。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请自来,我来说说我个人拙见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后面的剧情大伙儿应该都清楚了,刘备与孙权结盟,在赤壁大败曹操,后借得荆州作为据点,入益州,占据蜀地,建立了蜀汉政权,到这儿为止,都与“隆中对”的战略构想一模一样,就差最后一步了,但为何最后偏偏是蜀汉政权最先土崩瓦解,而无力逐鹿中原呢?
个人认为,“隆中对”说好听点是一种战略构想,说难听点也是一种纸上谈兵;没错,刘备的开局的确很顺利,占据兵家重镇荆州,的确有逐鹿中原的资本,但自古成大业,都在于人,无论你的构想版图如何完美,去实现它的永远是人,关羽兵败荆州,最后败走被俘斩首,就是蜀国没落的开端,之后刘备起兵伐吴,带上了举国之力,兵败夷陵,直接将蜀国的老本全赔了进去,那么诸葛亮在构想战略目标时,有没有想过会有如此天翻地覆的变故呢?或许有,但不曾想到会是如此的溃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