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隆中对》不是三分天下计,而是一统江山谋,为啥没实现?
刘备,荆州,益州《隆中对》不是三分天下计,而是一统江山谋,为啥没实现?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一次的划分不同于第一次,如果说第一次刘备得到荆州大部分的地盘属于自己打下来的,东吴不得不承认的话,那么,第二次的划分纯属于城下之盟,并且东吴方面还很不满意,他们觉得刘备对“孙刘联盟根”本不重视,在需要的时候把它拿出来遮羞,不需要的时候扔在一边,所以双方的裂痕不仅没有随着这次划分而截止,而是越来越大!
我们倒是可以理解刘备,一个孤穷之人,经过三十年的奋斗,终于小有所成,他哪里会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拱手送与他人?就像本文中提到的那样,生存、发展才是他最为看重的,《隆中对》中的战略布局和核心思想只不过是其完成目的的手段而已,这也就是在《三国志》中关于孙刘两家领土之争中少有诸葛亮事迹记载的原因,应该说,刘备在此时已经背离了《隆中对》中的精髓“联吴抗曹”,诸葛亮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说服不了刘备了。
刘备虽然没有把“联吴抗曹”真正当回事,但是,战略格局却按照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判断逐步形成,刘备取荆州、占益州,夺汉中,已经从南北两个方面取得了战略前进基地,所等待的就是“天下有变”了!
荆州失、猇亭败,《隆中对》彻底破产
刘备攻取汉中后,其实力已经达到了顶峰,荆州自不必说,那是是老根据地了;益州随着诸葛亮的治理,也逐步稳定下来;南中地区随着刘备任命庲降都督之后,大为缓解了普通民众与豪强酋长们的对立;汉中地区是军事前进基地,随着魏延被任命为汉中太守,也建设的如铜墙铁壁一般。
按照《隆中对》中的设计,如果天下有变,刘备要亲率主力出秦川,可是连接汉中和关中的这九条道路确实是天堑,可谓是步步有险!
马超的归附给刘备集团带来了意外之喜,马超世居陇右,在羌人中有很高的威望,被视为“天威将军”!自古以来,精兵良马皆出西北,以当时刘备的实力,派马超出陇右占据凉州应该不是难事。并且刘备也有占据凉州的考虑,在他敷衍孙权不还荆州的时候,就说过取了凉州就还荆州,以刘备的个性,还荆州不用说是假的,取凉州肯定是提上了工作日程了的。
如果刘备真的攻取了凉州,那么天下不足定也!为什么这么说?请看分析。
其一、壮大骑兵
攻取凉州,可以利用西北的精兵良马,壮大自身的实力,尤其是骑兵。曹魏最擅长的就是骑兵作战,孙吴最为擅长的是水战,刘备手下虽不乏善于指挥骑兵的将领,如赵云、马超,可是蜀马矮小,不利于大规模的骑兵作战,而与曹魏作战,主要是在平原,擅长步兵和山地作战的蜀汉将士就处于下风,而占据凉州后,获得了凉州的士马,就可以缓解这个不利的局面。
其二、道路通畅
刘备要出兵秦川,道路是大问题,位于陕西和汉中之间的这九条通道虽说对蜀汉的防守有利,但是对与曹魏也是如此。如果攻取凉州,占据了大散关、陈仓一线,那么,刘备就可以从陈仓道出兵,平推进兵直至长安,拿下长安不在话下。
其三、粮草充足
从诸葛亮六出祁山功败垂成就可以看出,粮草接济不上是制约诸葛亮进兵的最大问题。如果攻取凉州,继而攻取关中,那么利用凉州、关中富庶的土地来养兵,自然足兵足食。
其四、出兵崤函
从关中出兵,要经过险要的崤函山区,这里地势险要,处处可以设伏。刘备要想进兵,一共有三条道路可以选择,
一是、从关中出发,跨过黄河,走山西。可是山西地区曹操经营多年,攻取不易,就算是拿下山西,也不会直接威胁到洛阳。洛阳当时虽然不是曹魏的政治经济中心,可是却是汉朝的古都,拿下洛阳,象征意义巨大。所以,这条道路只能守,派兵守住黄河浮桥,以防魏军渡河攻击蜀军侧背。
二是,出函谷关,出关后可沿着秦川大路直接攻占洛阳,最为便利。不过,走这条道路就要经过危险的崤函古道,曹军可以处处设伏。这时,关羽的威力就发挥出来了,就像《隆中对》中所说,关羽可从荆州出兵,直取宛、洛,洛阳面临着西、南的两路夹攻,自守尚显不足,哪有能力在崤函山区处处阻击刘备?
三是,出武关,这条道路只是起辅助作用的,因为这条道路通向的是南阳,只能是起到和关羽合军进攻宛、洛的作用。
其五、平分天下
派使者出使东吴,诸葛亮亲自去最好,敲定联合攻曹的计划,许以划江而治,平分天下。这样的话,东吴起兵来牵制曹魏在南方的部队,使其不能北援,如果曹军放弃南方全力北援的话,东吴就可以顺势进兵抢地盘。
正是刘备在内心深处对“孙刘联盟”只是持有一种利用的态度,使得东吴在最紧要的关头捅了关羽一刀,荆州失、关羽死,刘备经营了三十几年才出现的大好局面毁于一旦。不要过于指责关羽,他有其自身的问题,傲慢、自大、骄狂,确实也给本来就不牢固的“孙刘联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但是主要原因却不在他。试想一下,连老板都不感冒的事情,其手下会照做执行吗?也不要说派其他人,如派赵云来接替关羽镇守荆州,这样的话,就会使关羽后顾无忧,荆州也不会失,关羽也不会死,刘备就不能起兵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动战争,也就不会有“猇亭之战”,刘备也就不会早死。可是这些都是假设,就算是诸葛亮去了,也只能说是不会败的那么惨吧!
荆州的丢失,最得利的并不是孙吴政权,而是曹魏政权,他除去了肘腋之侧的威胁,也使得刘备失去了攻取中原时一个最好的前进基地,因此,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大举伐吴,最终败于猇亭,历史的转机出现在此时!
刘备败退后,并没有回到成都,而是停留在白帝城,孙权听说后,甚惧,遣使请和。(《三国志》语)孙权怕倒未必,担心倒是真的,因为在此时,曹魏军队已经南下,而东吴军队经过猇亭大战后,也是损失惨重,无力再进行一场大战了。刘备又停留在白帝城不走,随时都有再次东下的可能,因此孙权派人来探探刘备的虚实。所谓请和,那就是个面子活,蜀汉政权自家记载的,这件事孙权的传记里就没有记载。
微妙的是之后发生的事,刘备并没有拒绝孙权,而是派太中大夫南阳宗瑋回访,这是刘备已经认识到双方合则两利,分则双败的一个信号。按理说,宗瑋回访后,东吴就不需要再派人来回访了,可是,孙权又派他们的太中大夫郑泉再次回拜,据《江表传》记载:“孙权说,近来得到玄德来书,在书中已经进行了深刻地反省和道歉,并表达了想要重新和好的愿望。”这些都是双方各自的官员们往自家领导脸上贴金,不过反映出了刘备确实是在给孙权的书信中表达了想要重新和好的愿望,这是刘备认识到孙刘联盟重要性的第二个信号。
在孙权派郑泉再次回访时,刘备与其的一番谈话更加反映出了刘备深刻悔悟自己没有理解“联吴抗曹”的意义,笔者把双方谈话简单翻译如下:
刘备:吴王(孙权)为什么不回信,难道是因为他认为我称帝不合适吗?
郑泉:曹操父子欺凌汉帝,曹丕篡位,您是汉室宗亲,不在此时去除国贼,却要自己称帝,于大义有所亏欠,所以吴王没有回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