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杨,昌釆用曾国藩的方法对付张献忠为什么失败?
崇祯,湖广,曾国藩杨,昌釆用曾国藩的方法对付张献忠为什么失败?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杨,昌釆用曾国藩的方法对付张献忠为什么失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估计题主讲的是杨嗣昌。
因杨嗣昌与鄙县颇有渊源,故略有印象。
杨嗣昌(1588年—1641年),字文弱,一字子微,自号肥翁、肥居士,晚年号苦庵,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中国明朝后期大臣、诗人。
他是常德人,死于沙市,葬于鄙县桃源。
若说他采用了曾国藩的方法,这可能属于口误,因为曾国藩在后。
且看看杨嗣昌如何征讨张献忠,又为何会失败。
四正六隅,十面张网
朱嗣昌为了实现他“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计划,要依靠的是五省总督洪承畴和五省总理王家桢的配合。
洪承畴已在围剿农民军的过程中颇建功勋,但王家桢被杨嗣昌认为是个庸才,不堪此任,于是杨嗣昌经密友礼部侍郎姚明恭的介绍,向崇祯帝推荐了两广总督熊文灿接替五省总理。
各省督抚在杨嗣昌的指挥下,围剿农民军有了很大进展,到崇祯十一年(1638年)二月,湖广农民起义军领袖刘国能、张献忠先后受熊文灿招抚。
抚而不杀,留下隐患
杨嗣昌鉴于其父招抚失败的教训,提出反对意见,并主张刘、张等杀贼自效才可信任,崇祯帝和熊文灿急于招安,杨嗣昌只好顺从皇帝意见,相信了农民军的投降。结果刘国能确实效忠明朝,但张献忠却是假招安,最终和李自成一起埋葬了大明江山。
内外受敌,终至灭亡
在外有清军叩关,内有农民军起义的态势下,杨嗣昌主张先与清军议和,集中力量扑灭各地起义。
此议未成,边关告急。十面张网战略也因为洪承畴、孙传庭被调入京师勤王而使农民军死灰复燃,逐渐成为一张破网。
杨嗣昌亲赴湖广行营围剿张献忠。
二月二十八日,杨嗣昌为追击出川的张献忠而行军至夷陵(今湖北宜昌)时,得知洛阳、襄阳相继失守及二王被杀的消息时,深感无颜面对皇帝,彻底崩溃。从此杨嗣昌饮食不进,走到荆州沙市徐家园时便卧床不起,一切事务交给监军万元吉处理,并通知家属来荆州见他最后一面。三月初一日,杨嗣昌死于沙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没钱,杨嗣昌的计划需要新征十万左右的新兵,从才有实现的基础,可是崇祯皇帝如果真有新征十万部队的条件,还需要你杨嗣昌干嘛?所以说只是一纸面上不具有可行性的方案。
因此只能谨着现有的左良玉贺人龙等等队伍先对付着用,可是杨嗣昌志大才疏,管理水平低下,搞得左良玉恨其夺帅,贺人龙怪他说话不算数,下级面前首先就失了威信,又怎么能成事呢?
相反,曾国藩建湘军初始就得到了两湖地区金主们的大力支持,使得湘勇军饷足足超过了绿营兵的一倍。
曾国藩对湘军干部的选择上有着绝对的任免权,他可以将自己的亲戚门生统统都塞进来,建立起一支绝对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武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明末的社会大背景同曾国藩所处于的清朝咸丰年间完全不同,当时由于土地大规模兼并及政治上的腐朽,社会经济结构已经趋于崩溃,因此朝廷即使能在军事上多次击败农民起义军,但是在那种遍地流民的情况下,起义之火很容易死灰复燃,并且很快就发展壮大,官军剿不胜剿,疲于奔命,最终耗尽了最后一点国力。而清朝咸丰年间,社会经济结构总体稳定,尤其湖南湖北一代地主官绅势力颇为强大,以此为基础,曾国藩最终取得对抗太平天国的最终胜利。
上一篇:爱上不该爱的人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