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后人称之为“国士无双”的“兵仙”韩信,为何惨死于妇人之手?
韩信,刘邦,项羽后人称之为“国士无双”的“兵仙”韩信,为何惨死于妇人之手?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好险,刘邦一不小心,差点中了韩信的套,而韩信呢,以为刘邦重情重义,不会亏待他,率领着十万大军把项羽给灭掉了。
三、 错杀钟离昧,自投罗网,失去最后反扑的机会。
项羽死后,天下尽归刘姓,刘邦找了个借口,将韩信调离了齐地,受封楚王,让他荣归故里去了。
楚地虽说辖区变小,但好歹有兵有权,属于高度自治的特区,刘邦也不能随便拿他怎么样。但树大招风,总有一些人到刘邦那打小报告,说韩信要谋反,说怂恿韩信谋反的是项羽手下的一名降将叫钟离昧,把捕风捉影的事情说得有鼻子有眼的,容不得刘邦不信。
刘邦本来想亲统大军来平叛,谋士陈平进言:“论打仗,您打得过韩信吗“,刘邦回答打不过,”既然打不过,您亲率大军前往楚地,不是逼着韩信造反吗?不如假借南巡,邀韩信过来议事,他既然没有造反之心,总不能避而不见吧?“
可怜韩信,再一次中了陈平的圈套,认为刘邦此来一定是查探他谋反的事情,他没有谋反之心,又不能久拖不去,于是愚蠢的认为杀掉谣言的源头钟离昧,就能自证清白,傻乎乎地提着钟离昧的人头来见刘邦。
刘邦岂能再纵虎归山,马上削掉了韩信楚王的爵位,封了一个淮阴候给他,且只能在京城当差,说不好听点,就是被刘邦软禁了起来。
到此为止,韩信已经失去了人生最后反扑的机会,彻底沦为刘邦待宰的羔羊。
结语:
韩信功盖天下,死在吕后手里冤不冤?细读历史,你会觉得一点都不冤,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在与刘邦君臣斗法中,却一错再错,犯下三个大错,莫说刘邦难饶其不死,即便圣贤如唐太宗李世民,亦难宽恕其罪。
千秋史册向来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列朝列代都是如此,又岂独韩信?千余年来,立大功而善终者,唐有郭汾阳,清有曾文正,两人而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龙离大海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韩信是武将,忠君爱国是他的基础,军队是他的生命线,土地是他安身立命的本钱,才华只不过是他更上一层楼的台阶。如果没有基础,他的一身才华,国士无双的称号只能是他的催命符。离开了军队,匹夫竖子,老弱妇孺都可以将他置于死地。没有土地,他只是一头没了牙齿的老虎,可以任人宰割。
韩信之败,首在不忠。其实在战争年代,刘邦曾经授予过许多臣子高官重权,让他们为自己服务。比如萧何在刘邦外出征战时为他镇守后方,转运粮草、管理百姓、征收赋税。萧何俨然已经是关中的实际控制者,无冕之王。韩信也一样是刘邦倚重的大将,但是他向刘邦逼封齐王,有自立割据的不臣之心。在被刘邦废掉王位后,他竟然勾结已经造反的陈豨,这也是导致他死亡的直接原因。其实,刘邦想要的是天下,他的手下只要忠心,他取得天下之后自然会善待他们。刘邦立国后封侯者数以百计,被诛杀者只是寥寥。所以,刘邦并不是刻薄寡恩之辈。但是韩信却放弃了自己的忠心,这就注定它不会有好下场。相对于他逼封齐王的行为,萧何在镇守关中时,主动将自己的子侄送上了前线,送到了刘邦的手里,这就是为了打消刘邦的猜疑。这的确是萧何的耿耿忠心,也是最后刘邦放过他的主要原因。
其次,韩信打败项羽,已经是楚国人的大敌。可是他在被封王之后,面对刘邦将自己的封国由齐国换成了楚国,韩信竟然没有任何反应。他到达楚国之后,不会有任何人心威望,甚至可能遭到暗杀。这就都是因为他的麻痹大意,本来此刻是韩信反戈一击的最后时机,可惜他白白错过了。
最后,韩信是武将,在万军之中没有人可以杀的了他。当他被降封为淮阴侯之后,失去了全部的军队。但就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依然不安分,去勾结造反的陈豨。看不清楚“大势已去”四个字是韩信一生悲剧的最终章。到此,他的一生也就画上了休止符,死于妇人之手,让人无比唏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韩信为什么会死于妇人之手,因为韩信他肯定是要死的,至于是谁杀了他,只是刘邦似乎不是那么的好出手。
那么吕雉为什么会对韩信出手。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江山是他丈夫的江山,未来更是他儿子的江山。所以和刘邦一样,她也是十分的忌惮着那些潜在的威胁。尤其像韩信这样的为刘邦打下江山的人。
韩信他实力过于强大,虽然,不可否认的是刘邦确实一直都在想办法去削弱他的实力,将他调离了自己的地盘。但是他韩信的威望也绝不是那么容易就被消除的。这一点刘邦很清楚,她吕雉也是同样很清楚。
所以,吕雉就选择了对韩信下手。总结一下原因,也就是功高震主,即使他韩信似乎是已经选择了功成身退,但是没有什么比他走了更加让人放心。
所以,吕雉就把他杀了。就算吕雉不杀他,后面刘邦估计也是不会选择放过他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韩信,江苏淮阴人氏,西汉开国功臣,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刘邦曾评价:“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而苏轼甚至给韩信打出了“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壮图,志吞六合,气盖万夫”的满分评价,可见韩信此人在汉朝立国史上的中流砥柱作用。
而就是这样一位被生死知己萧何高度高度评价为“国士无双”的拔尖级人杰,最终却惨死于吕雉的手中,韩信之死谁之过?历史众说纷纭,专家学者莫衷一是。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