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后人称之为“国士无双”的“兵仙”韩信,为何惨死于妇人之手?
韩信,刘邦,项羽后人称之为“国士无双”的“兵仙”韩信,为何惨死于妇人之手?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所以,真相只有一个,就是刘邦是一定要杀了韩信,韩信一直到死的时候都没有想过要反叛刘邦。
刘邦的阴谋——杀韩信
不论是韩信在当楚王的时候被人告发“谋反”,还是后来韩信被贬为淮阴侯,软禁长安,以及《史记》中记载的和陈豨联合造反的事情,应该都是刘邦一手策划的,目的就是要杀了韩信。
为什么要杀了韩信呢?为了自己的江山稳固。
为什么韩信或者他的江山就不能稳固呢?因为韩信的军事能力太强,还太年轻。刘邦当皇帝的时候,已经快60了,而韩信死的时候才35岁,耗寿命的话,韩信肯定会活到刘邦死后很多年。刘邦虽然知道,在他在世的时候韩信应该不会谋反,但是刘邦也不能完全确定在他死后韩信会不会谋反呢?
▲最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一旦韩信谋反会如何呢?只能说,韩信一旦谋反,将没有人能打的过他。
刘邦在世的时候和项羽打了无数次,从来没赢过,而能赢下项羽的也只有韩信,可见韩信的军事能力有多强。至于刘邦手下的大将,如樊哙、周勃、夏侯婴这些人,则根本就不是韩信的对手,他们的带兵打仗能力,刘邦是清楚的,基本连他自己都不如,他自己和项羽、韩信的差距又不是一个档次的,所以这样的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威胁,所以刘邦是一定要杀了韩信的。
只不过韩信功劳太大,直接杀显得不仁义,没道德,所以就编造了他和陈豨谋反的事情,这样杀了韩信也算是有“理由”了吧。
所以,综合以上来说,我认为韩信没有想过要谋反,直到死的时候,可怜他死的时候恐怕才知道,他除了真的谋反,就没有活路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韩信作为汉初三杰,追随刘邦为打下汉家江山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最后却落得个身死族灭的悲惨下场,不得不让人为之惋惜!
二人本无愁怨,为何要致前者于死地?今天我们就此做几点分析:
心高气傲,没有忠诚可言
最初的韩信的在项羽账下任执戟郎,说白了就是个看门的,曾多次向项羽献策,均未被采纳,自觉英雄无用武之地,于是乎逃离楚营,投奔了入蜀的刘邦。初到汉营人生地不熟,还差点因为触犯军规被处斩,幸得夏侯婴赏识,不仅得救,还在夏侯婴的举荐之下任治粟都尉,韩信何等自负,对此官职仍不满足。
在任职期间无意中结实了萧何,萧何被其军事才能所折服,故表示会向刘邦推荐自己,之后却一直鸟无音讯。此时的韩信自知无望,于是趁着夜晚离开汉营另投他处,萧何知道后便策马追赶,这也就后世所知道萧何夜下追韩信。
劝得韩信回心转意后,萧何立即去举荐韩信。刘邦本是要人命韩信做个普通将领,萧何表示如果之时普通将领的话,韩信还是还是会离开,于是乎刘邦人命韩信做了大将,萧何又所到需得择日沐浴更衣,登台拜将,一定要正式,不然还是留不住他,刘邦同意。
不作死就不会死
公元前230年,刘邦率领的汉军正在跟项羽的楚军交战处于胶着的状态时候,此时已经攻克齐国的韩信在没有出兵帮助刘邦的情况下,居然上书讨要齐王封号,并且封他“五不死”。刘邦本就因战事焦头烂额,本要破口大骂却被张良和陈平二人制止,告知此时正是关键之时,如果因此逼反韩信,恐会对战事不利,刘邦在气愤和无奈下不得不答应韩信的要求。
五不死: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
政治上的白痴
在韩信被降为淮阴侯后,其原来署官陈豨跟其告别,史料中记载:“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於庭。”意思就是说:牵着手,避退左右二人在庭院中散步。后来陈豨造反被剿灭后,其门人跑去举报韩信曾跟陈豨密谋过造反。当时的韩信已经没有兵权,造反是不大可能,但是当时二人分别的时候肯定是说了一些忌讳的事情或言语,从王爵降为侯爵,他连一点危机感都没有,理应闭门见客,他却是秘密会客。
吕雉指使萧何骗韩信进宫,对韩信说我杀你,自负的韩信还仗着“五不死”要面见刘邦,也不想想,吕雉再有权势,也不敢私下处决一名侯爵,很明显是得到刘邦的授意。最终韩信是在一个上看不见天,下看不到地的房间里,被乱棍活活打死在布袋里!
综合上述原因,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韩信的死有刘邦“狡兔死,走狗烹”的因素,我们与其说他死于妇人之手,不如说是他自己把自己所埋葬。
喜欢我的朋友请关注点赞哦,小可拜谢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的成功,萧何有些莫大的功劳,是他将不受重用的韩信拉回刘邦的身边一展才华;而韩信的死也是萧何从背后给了致命一刀。
韩信在刘邦的宏图霸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有勇有谋,可以说没有他的谋划和军事才能,刘邦或许并不能轻易取代项羽而称霸。
当时韩信虽然是在战场上杀伐果断、谋略无双,但是他错就错在不懂帝王心术,他的能力让项羽产生了恐惧,功高震主,是所有的君王都会忌惮,帝王的宠信终会有一个阈值,而韩信没有像张良一样意识到这一点,遂惹来杀身之祸。
《史记》中记载,韩信一连灭魏、徇赵、胁燕、定齐,在齐国平定之后,为了稳定四国,向刘邦自荐要做齐王,镇守边关。若是这话由别人来说或许就不会在刘邦的心里留下隐患。刘邦此时还在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正气韩信不来救他以解荥阳之急,偏又在这个时候请求封王。
虽然后来韩信率军救了刘邦,但是这件事情在刘邦留下了一个疙瘩。
要说项羽是英雄,那刘邦绝对是个“枭雄”。垓下之战,项羽自刎乌江,天下归一。刘邦先是撤了韩信的兵权,封为楚王,后又贬为淮阴候。
太史公曾说,韩信之死是因为功高震主,且不知收敛锋芒。
但是《史记》中的记载有明显的个人情感导向,对于韩信之死参照各家文献简单总结如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