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后人称之为“国士无双”的“兵仙”韩信,为何惨死于妇人之手?
韩信,刘邦,项羽后人称之为“国士无双”的“兵仙”韩信,为何惨死于妇人之手?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参考资料:《汉书》、《史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其实从这句话就能看得出来,韩信必须死。
刘邦老了,他只比始皇帝小三岁,在那个时代60岁已经是古来稀。
萧何、张良也都老了,唯有韩信正直壮年。
他不是沛县帮的,他也没有张良那样急流勇退的智慧。 韩信就是个矛盾的存在。
他的存在,仿佛就是上天安排来对抗中土历史上最强的兵家——项羽的。
可他的政治素养,又和项羽是一样,都是支持天下分封的支持者,也都是政治上的矮子。
其实在他得到刘邦的认可,封为大将军的那一刻,他就已经是个将死人了。
郡县制和分封制,其实在那个时代,分封制才是王道。哪怕是到了汉景帝削藩,分封制依旧存在着,是到了几百年后,柳宗元才明白过来,秦国是“失在于政,不在于制”。可是那个时代,项羽攻下咸阳后,就迫不及待分封天下。
韩信在等上大将军台前的一夜,也同样劝说刘邦分封天下。
刘邦虽然是个军事弱者,可他的政治素养,是天生的。虽然他没能像柳宗元说得出道理来,但他是支持秦国的郡县制的。
因此当韩信说出分封诸侯时,他已经是刘邦的敌人了。当他逼迫刘邦封他为齐王的那一刻。他也就是沛县帮的敌人了。
很多人都为韩信的死惋惜。可谁会注意到,当韩信死后的第二年,刘邦也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离开了人世。
若吕后不杀了他,刘邦死后,天下还有谁能制约韩信?
正如《史记》太史公的评价“良然。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
韩信的内心是渴望权利的,并非仅仅是现代所说的权利,而是那个时代的诸侯王,一个拥有自己兵权、赋税、地盘、人口的诸侯王。
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得对,周亡于制,秦亡于政。秦朝实施郡县制,因此“有叛人而无叛吏”,汉朝也是“有叛国而无叛郡”。
所以刘邦也没有做错什么。他是个天生的政治家,他很敏锐发觉了那些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异性诸侯王们,都不安全。
他老了,沛县帮的嫡系们也都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了。当他百年之后,留下的孤儿寡母,强敌环绕,汉帝国还能存在多久?
所以他需要这些异性王们反,这样他才能换掉他们,让自家的兄弟、自家的子嗣们来当王。这样哪怕他死后,再有谋反的王,依旧还姓刘,帝国依旧还能延续。
齐王韩信不反?那就让他反吧……屁股已经决定了他的脑袋,会有人帮他谋反的。毕竟分封制还有人推崇,底下的人会推着韩信“造反”的。
诚然,韩信信任刘邦,刘邦也很矛盾。就如《史记》写的那样。当听到韩信死的消息,刘邦是“且喜且怜之”。
其实很多人骂刘邦狠。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可若是熟悉《史记》就会发现,刘邦并非喜杀功臣,很多人都加官进爵了,但升官的人都没有一个是异性诸侯王的。
刘邦对付的都是那些异性诸侯王。而吕后杀了他,也是为了保住她孤儿寡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老爹有话说:
造成韩信悲惨结局的原因,有这么几个:
韩信不懂政治,曾经胁迫刘邦,让刘邦为了顾全大局,封韩信为齐王,成为异姓王之一。
统一天下后,异姓王的存在,严重妨碍了刘邦对天下的统治,开始着手解决异姓王问题。
韩信最终被逼反,才会让萧何、吕后诱骗到宫中,秘密处死。
首先,韩信不懂政治。
韩信说到底,也是一个臣子,是刘邦的下属。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身处困境,让韩信来救,他竟然提议让刘邦封他为齐王。
这不是让刘邦记恨嘛?
一个君王被自己的下属所胁迫,恐怕是任何一个君王,都无法忍受的。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刘邦心里已经在打算,怎么处理韩信了。
其次,韩信身为异姓王之一,而异姓王的存在,又严重妨碍了刘邦的统治。
西汉初,是推行郡县封国并存制度的。但是,当初刘邦分封异姓王,是迫不得已的,是为了最大程度的孤立项羽。
现在,各个诸侯国的存在,严重妨碍了刘邦的统治,是时候解决这些异姓王的问题了。
韩信身为异姓王之一,再加上前面胁迫刘邦,以及自身的才能,实在过人,自然成为刘邦的眼中钉,肉中刺。
最后,韩信最终被逼反。
韩信从最初的齐王,到后来改为楚王,又降为淮阴侯。封地不断缩小,手中的权力极大的被限制,到了最后,更是被刘邦软禁在都城中,方便刘邦监视韩信。
在经历了这些之后,韩信趁刘邦外出平乱的时候,打算造反攻打皇宫。但是,没想到消息泄露了,被萧何诱骗到宫中,吕后将其秘密处死。
总之,韩信的悲惨下场,有他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原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刘邦对韩信的不信任
韩信之死的直接导火线是陈豨之乱,但是根本原因就是刘邦的不信任,由于韩信的能耐实在是太大了,其实刘邦对他一直都是不放心的状态。楚汉战争期间,韩信总共有三次较大的独立领军的时期,每一次都是以刘邦收走精兵或夺取军队控制权为结尾的,以下原文均引自《资治通鉴》:
第一次,前205年,“韩信既定魏,使人请兵三万人,愿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粮道。汉王许之,乃遣张耳与俱,引兵东,北击赵、代。后九月,信破代兵,禽夏说于阏与。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