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苏杭一带会出现如此多意境高雅的中国古典园林?
园林,苏州,古典为什么苏杭一带会出现如此多意境高雅的中国古典园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明清时期苏杭一带大多是富商和朝廷官员住地,所以建造了许多园林,古代私家园林保留下来,不断延续,更新,重建,社会保护得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苏州地处水乡,湖沟塘堰星罗棋布,极利因水就势造园附近又盛产太湖石,适合堆砌玲珑精巧的假山,可谓得天独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是苏杭历史久远,人文丰富。
二是苏杭自古富庶,大家族多,积累多,延续时间长。
三是苏杭地理环境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经济上讲,苏杭一代经济相对其他地方发达,这是有钱人做古典建筑的基础。再者,苏式建筑,徽派建筑在古代建筑史上是很有中国特色的。并且与现代人追求的田园自然相吻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宋朝、元朝造园有一个兴盛时期,特别是在用石方面,有较大发展。宋徽宗在\"丰亨豫大\"的口号下大兴土木。他对绘画有些造诣,尤其喜欢把石头作为欣赏对象。先在苏州、杭州设置了\"造作局\" ,后来又在苏州添设\"应奉局\",专司搜集民间奇花异石,舟船相接地运往京都开封建造宫苑。这期间,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加强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等。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
南方人口较密集,所以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河湖、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因上述条件,其特点为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但究竟面积小,略感局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众所周知中国园林大致分为皇家,私家,还有和尚庙里的。一开始的园林其实不太能称之为园林,就是皇上圈出来一大片地,把各个地方的奇花异草什么的都搬那一块地方,再找一些珍禽猛兽,后来还有些皇帝的专用菜园子。这种地方有些人都进去偷偷砍树拉出去造房子,你说得多大。 魏晋时期,文人们崇尚自然,社会风气开放,整日喝酒炼丹,,由于这个丹吃完了,人身子发热,就经常能看见那些个文人散士在城外头脱了上半身,很流氓的靠树上,或者在山间地头打坐,王羲之就是那时候跟一群子狐朋狗友(文人名仕)们去小溪边玩游戏后写的兰亭集序。到了隋唐时期,皇家园林尺度还是很大,出现了“一池三山” 这以后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定制,我觉得这个王维可以解释下,王维是那时候的有钱人,名仕 ,有个小别墅,他做了个私人园林,叫“辋川”,造完了他就请很多朋友到这里玩耍,从早晚到晚啊,最后呢,他给这个园林的每个小景点都写了诗,提了词。在这以后,在一园林门口请个名人写诗,这个诗呢还必须对应这个景,形成一种“咫尺山河”的感觉,就这种意境,景不局限在这个小园子里的景,而是把它扩到无穷大,这个园子,就多了一份意境。
不搞这些,我们直接说为什么没大草坪。。说是到了明代啊,有一个人 叫计成 写了本书 叫《园冶》,里面完整的论述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造园目标是“ 虽为人做,宛自天成”,既然宛自天成,那万万不能加一片很不自然的大草坪啊。而且咱们的园林,说了嘛虽然是一个园林,表现的却是山河这种大场面,一大片地方是草坪,这说不通的嘛,那座山不是有石头有树的,全是草还挺整齐,气氛就毁了,意境就没了。 而这为什么要“宛自天成”,就不能不说老子的思想了。但是老子没说过咋造园呀,那就和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有关了名人名仕,文人墨客,随地脱衣服,依山林而憩,有点吧自然景观当自己游玩之所了,这就有点园林的用途啦,当然这是我自己想的。。到了唐朝,李世民姓李,老子也姓李,所以人家就说了老子是我的远祖,要重视道教。嗯。我觉得都是有关系的呀。后来一池三山成为定制 更没地方给园林修草坪的地方了, 还有开始私家园林模仿皇家园林,就是小园林里有山河呀
上一篇:没有任何原因就莫名其妙感觉很郁闷,难过是什么原因?该怎么缓解?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