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司马懿夺权时,曹爽手上有天子和兵权,为何不抵抗就投降了?
司马懿,司马,洛阳司马懿夺权时,曹爽手上有天子和兵权,为何不抵抗就投降了?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第二,城外曹爽及皇帝曹芳状况,曹爽扣住奏章,把曹芳留在伊水之南,征发屯兵数千人以自守。桓范劝曹爽挟持皇帝到许昌去,发文书征调天下兵马勤王。曹爽果然疑惑,不从其计。反而夜遣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去见司马懿,探听动静。司马懿乘机数说曹爽的过失,让他早来服罪。接着又派曹爽的亲信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对他说,朝廷只是免他的官职,并以洛水为誓。同时,他还让蒋济写信给曹爽,称自己只是想将他们免官,劝告他尽早交出权力投降,可以保他们爵位富贵。曹爽欲信其言,桓范等人从晚上一直劝到第二天黎明。曹爽说:“司马懿正当欲夺吾权耳。吾得以侯还第,不失为富家翁。”桓范哭说:“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矣。”于是,曹爽请免职,随曹芳回京。
曹爽这方自己兄弟几人,倾巢出动都出来祭祖,京城一个未留守,司马懿的雷霆一击令他们脑瓜子嗡嗡的。
1、首先是皇帝曹芳的意见,小皇帝十年了一直受曹芳压制,肯定有怨言。以为司马老臣没准儿可以让他翻身,所以皇帝的意见可能是:大将军,咱回去吧?我皇宫还有太后老婆崽崽。一定在想,老子终于可以说了算了。
2、兄弟亲属裙带的意见:而且出事之后哥几个都想老婆孩子,没人挺他。大哥,算了吧,想想家中老迈的长辈啊!
3、主战派的意见:干就是了!邀请皇帝去许昌,皇帝就在我们手里,我们在哪里军队就在哪里,中央就在哪里!难道还不可以平叛啊。实在不行还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呢,另外还有各方面的表态的势力。曹爽有能力统一思想,统一战线,因为最后拍板的人是他。
曹爽面对这种艰难的选择,绝对考验了个人能力。天下是曹家天下,司马懿再大胆,也不敢废天子吧?只要天子犹在,便基本能保富贵,何必去跟司马懿去争个你死我活呢?将来天子亲政,权力自然又会回转到曹氏家族手中。所以,可以不争这一时。
最倒霉的是他的对手是司马懿,司马懿排兵布阵,杀伐果断,老谋深算,善于揣测对手的心理,善于用人,奇谋善断,这就决定了在博弈中占了绝对的优势。再加上曹爽兄弟姐妹,忠贞的部下下属,满含真诚的期盼,终于使曹爽起了即使交出了权利也“不失做富家翁”的幻想。是太天真了,还是不了解司马懿的性格,就不得而知了。
结果曹爽投降进城后,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马懿派兵包围。司马懿违背诺言,以谋反的罪名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这一切都证明了司马懿的每一步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发动的突然,执行的坚决,政变成功后又心狠手辣、斩草除根,不留任何的后患,充分说明了司马懿的老谋深算,他一向以稳著称,然而这一次的司马懿,行事非常冒险,实在是一次孤注一掷的豪赌,他赌的,是大将军曹爽不敢跟他正面对抗。经过高平陵之变,魏国军政大权自此落入司马氏手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暴起发难,趁着曹爽等人去高平陵拜祭魏明帝,京城出现权力真空的短暂缝隙之时,以私养的三千死士发动政变,占武库,攻皇城,长驱直入司马门,挟郭太后以号令天下。这是司马懿夺权的最后一役,史称"高平陵事变"。
从此后,曹魏天下改姓司马,权力被司马懿父子牢牢拽在手里,三马食槽的预言终于成真了。
这条路,司马懿走了41年。然而,与以往司马懿"快稳狠"的风格有所不同,这一次的司马懿,其实颇为"弄险",实在是一次孤注一掷的豪赌,他赌的,是大将军曹爽不敢跟他正面对抗。
在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中,司马懿问自己的儿子司马昭:"你觉得曹爽跟诸葛亮比,怎么样?"司马昭回答:"蝼蚁尔!"
其实,在历史上,曹爽可不是什么蝼蚁之辈。魏明帝托孤后,司马懿和曹爽同为辅政大臣。一开始,曹爽事事询问司马懿的意见。不久后,曹爽采用丁谧的计策,让司马懿成为太傅,荣其位,虚其权,渐渐将司马懿权力架空。就这样,曹爽生生压制了司马懿长达9年,而司马懿唯有装病,拿出当年拒绝成为曹操幕僚一样的老套路,才能够勉强保命。
高平陵事变前夕,曹爽可以说已经完全掌控了中央最高权力。他的手下,也有一大批得力的干将,比如当年的"四聪八达"。他绝对想不到,已经"濒死"状态的司马懿会绝地反击,发动这样一场明目张胆的叛变。
有一次,曹爽派心腹丁谧前去司马府探病,司马懿装出眼快瞎耳快聋的衰弱状态,骗过了丁谧。这让曹爽一党大为放心,他们一心盼着司马懿适时的寿终正寝。如果真是这样,四朝老臣就功德圆满了,司马懿将作为大魏的名臣良将而青史留名。
然而他们的愿望还是落空了,这只"冢虎"似乎注定要成为大魏王朝的掘墓人。毫无疑问,当司马懿暴起发难时,曹爽的状态是彻底懵逼的。"爽得宣王(司马懿)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为。"(《三国志》)
曹爽虽"不知所为",但也并非毫无能为。他的部下,当时从洛阳逃出来的大司农桓范,就给他提供了两条可行性建议:一是带着天子去许昌,号召天下兵马勤王,以谋逆罪讨伐司马懿。如果真是这样,司马懿很可能身败名裂,落得一乱臣贼子的下场。
看到曹爽犹豫不决,桓范又去劝曹曦,提出暂用阙南别营和他典农校尉的军队来抵抗司马懿,甚至提出了自己可以亲自去为他们筹措粮草,而且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司马懿公然叛变,你不抵抗,必然不得好死。然而曹爽曹曦兄弟却仍然听不进去,他们在犹豫什么?大司农沛国桓范闻兵起,不应太后召,矫诏开平昌门,拔取剑戟,略将门候,南奔爽。宣王知,曰:"范画策,爽必不能用范计。"范说爽使车驾幸许昌,招外兵。爽兄弟 犹豫未决,范重谓羲曰:"当今日,卿门户求贫贱复可得乎?且匹夫持质一人,尚欲望活,今卿与天子相随,令於天下,谁敢不应者?"羲犹不能纳。(《三国志》)
司马懿听说桓范逃出去了,说了一句"曹爽肯定听不进桓范的话",他怎么这么有把握呢?难道真的是神算?比诸葛亮还神了?其实,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是司马懿安慰自己的话。因为随后,司马懿就派出侍中许允、尚书陈泰以及曹爽的亲信殿中校尉尹大目等一批人,轮番前去说降曹爽,甚至对着洛水赌天发誓,可见司马懿也是心慌也是急眼了啊。
而在曹爽那一方面,却在关键时刻怂了。这一怂,葬送了曹魏的江山。我们试着解读曹爽当时的心态,有天子和兵权在手,并非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为何会毫无抵抗就投降了呢?
上一篇:和面过程中小苏打放多了如何补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